“一年醫藥費少花上千元。”7月21日中午,談及農村自來水的好處,孫永芳的話匣子打開就收不住。這位南部縣五靈鄉丁字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說,自來水讓自己身體變好,有機會出去打工或搞養殖。
丁字橋村并非個案。南部年均降雨量僅為全省平均值的一半,村民吃水多依靠堰塘和深水井。但南部地下水中堿含量等超標,長期飲用極易生病。病窮不分家,2014年,南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30%與飲水不安全有關。放眼全縣,42%的農戶喝不上“放心水”。
2014年末,南部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頭號民生工程和拔除窮根的關鍵舉措,在全省率先啟動城鄉一體化供水。那么,這條路走得通嗎?□本報記者 王成棟 侯沖
怎么建?四條路子“湊”齊建設經費
“聽說戶戶通自來水,大家第一反應是:咋可能?”南部縣東壩鎮黨委副書記斯冰說,在基層看來,水源和資金是兩大攔路虎。
地下水不行,只能靠地表水。南部縣水務局局長何會說,綜合水質、水量等各方因素,能夠承擔水源地重任的,只有嘉陵江、西河和升鐘水庫。這也意味著,所有的工程布局只能圍繞兩條江河和一座水庫展開。
這也增加了建設成本。2014年初,南部拿出了建設方案:依托前述兩條江河和一座水庫,修建9處大型自來水廠和9條供水主干管網。不過,總投資高達13億元。對國家級貧困縣南部來說,這是天文數字。
“想要治貧,就得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南部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在多方論證后,當地提出了向上爭取、本級保障、社會融資、向下開源四條路子。
2014年至今,南部累計向中央和省級爭取農村安全飲水項目資金2.5億元,縣級財政總共擠出0.5億元。
向上爭取和本級保障的資金有限,更多的錢,還是靠市場化融資和群眾籌資。何會介紹,南部以全縣供水收益抵押等方式融資4億元。而群眾籌資的熱情更高——當地大部分村社支線管網均由農戶投工投勞和籌資修建,“到目前,全縣群眾累計籌資6億元,用于入戶水表和入戶管網安裝鋪設。”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南部全縣810個村共計89.5萬農村人口吃上自來水。
怎么管?一退一進管好水源地和制水環節
“以防萬一”。用上自來水已經快三年,東壩鎮打鼓山村村民譙國明仍保留著扁擔。他擔心的是:水管誰來管、水質能否達標。
供水行業向來“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南部城鄉自來水管網總長數千公里,到底怎么管?
“建立三級管護體系,明確水廠、主干管網和‘毛細血管’責任主體。”南部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9個水廠交由南部縣城鄉水務有限公司統一運營。9條主干管網和附屬加壓泵站由10個片區供水服務中心管護。各鄉鎮供水營業所,則承擔村鎮管網的日常維護和水費收取。至今,南部未因管網損毀等原因發生大面積停水事件。
管網有人管了,水質又該咋保障?
“管好缸里的水和管子里的水,就是從源頭到龍頭了。”何會說,“缸里的水”是水源地;“管子里的水”是生產加工的自來水。
管好“缸里的水”靠退。借助河長制實施和中央環保督察,設置4個集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并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迄今,累計關停養殖場230個,取締網箱4931口。
保障“管子里的水”靠進。南部縣委負責人說,進有三招:將省上規定的46項水質檢測指標增加至48項,實現礦物質全檢測;各水廠均建立水質檢測室;建立縣級智慧化水務管理平臺,實現制水環節在線實時監管。
“下一步,我們將針對最后的盲區發動總攻。”何會說,距離南部所有農戶吃上自來水的日子,越來越近。
丁字橋村并非個案。南部年均降雨量僅為全省平均值的一半,村民吃水多依靠堰塘和深水井。但南部地下水中堿含量等超標,長期飲用極易生病。病窮不分家,2014年,南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30%與飲水不安全有關。放眼全縣,42%的農戶喝不上“放心水”。
2014年末,南部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頭號民生工程和拔除窮根的關鍵舉措,在全省率先啟動城鄉一體化供水。那么,這條路走得通嗎?□本報記者 王成棟 侯沖
怎么建?四條路子“湊”齊建設經費
“聽說戶戶通自來水,大家第一反應是:咋可能?”南部縣東壩鎮黨委副書記斯冰說,在基層看來,水源和資金是兩大攔路虎。
地下水不行,只能靠地表水。南部縣水務局局長何會說,綜合水質、水量等各方因素,能夠承擔水源地重任的,只有嘉陵江、西河和升鐘水庫。這也意味著,所有的工程布局只能圍繞兩條江河和一座水庫展開。
這也增加了建設成本。2014年初,南部拿出了建設方案:依托前述兩條江河和一座水庫,修建9處大型自來水廠和9條供水主干管網。不過,總投資高達13億元。對國家級貧困縣南部來說,這是天文數字。
“想要治貧,就得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南部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在多方論證后,當地提出了向上爭取、本級保障、社會融資、向下開源四條路子。
2014年至今,南部累計向中央和省級爭取農村安全飲水項目資金2.5億元,縣級財政總共擠出0.5億元。
向上爭取和本級保障的資金有限,更多的錢,還是靠市場化融資和群眾籌資。何會介紹,南部以全縣供水收益抵押等方式融資4億元。而群眾籌資的熱情更高——當地大部分村社支線管網均由農戶投工投勞和籌資修建,“到目前,全縣群眾累計籌資6億元,用于入戶水表和入戶管網安裝鋪設。”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南部全縣810個村共計89.5萬農村人口吃上自來水。
怎么管?一退一進管好水源地和制水環節
“以防萬一”。用上自來水已經快三年,東壩鎮打鼓山村村民譙國明仍保留著扁擔。他擔心的是:水管誰來管、水質能否達標。
供水行業向來“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南部城鄉自來水管網總長數千公里,到底怎么管?
“建立三級管護體系,明確水廠、主干管網和‘毛細血管’責任主體。”南部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9個水廠交由南部縣城鄉水務有限公司統一運營。9條主干管網和附屬加壓泵站由10個片區供水服務中心管護。各鄉鎮供水營業所,則承擔村鎮管網的日常維護和水費收取。至今,南部未因管網損毀等原因發生大面積停水事件。
管網有人管了,水質又該咋保障?
“管好缸里的水和管子里的水,就是從源頭到龍頭了。”何會說,“缸里的水”是水源地;“管子里的水”是生產加工的自來水。
管好“缸里的水”靠退。借助河長制實施和中央環保督察,設置4個集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并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迄今,累計關停養殖場230個,取締網箱4931口。
保障“管子里的水”靠進。南部縣委負責人說,進有三招:將省上規定的46項水質檢測指標增加至48項,實現礦物質全檢測;各水廠均建立水質檢測室;建立縣級智慧化水務管理平臺,實現制水環節在線實時監管。
“下一步,我們將針對最后的盲區發動總攻。”何會說,距離南部所有農戶吃上自來水的日子,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