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水城市,節水先行,這是株洲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的智慧與擔當。作為“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株洲的生態“節水經”,不僅是生態文明的妝點,亦是可持續發展的動能,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切切實實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堅持“兩手抓”,工業節水實現雙贏。既算經濟帳,又算環境帳,在陣痛中完成產業轉型升級,株洲走出了一條高耗能向低耗能、黑色向綠色、制造向創造轉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節約用水、節能降耗,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也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力。如,蘆淞洗水工業園,耗能又高污染的洗水企業完成了技術改造、綠色升級地華麗轉身后,園區每日處理廢水量達9000立方米,50%以上的排放水還能回用于園區企業,大大減少了企業自來水用量,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高科技助力,農業節水實現“雙豐收”。以灌溉試驗研究為技術支撐,打破傳統大水漫灌模式,由“澆地”轉向“澆作物”,探索出高效節水新路子;運用高科技手段管水用水,依靠灌區“數據庫”和“智能系統”,通過遠程調控進行閘門開關和水量調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輪流灌溉用水調度表,全力保障農業用水,提高灌區管理效益等等。節水改造后,基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可達0.8以上,與傳統地面灌溉相比畝均可節水20%-50%,農作物增產20%—40%,實現了農業節水增產和農民增收“雙豐收”。
下好“一盤棋”,力爭實現綠富共贏。將水土保持治理與扶貧工作相結合,漫山的黃桃、奈李不僅成為了當地農戶致富增收的“金果果”,也起到了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工作,讓綠水青山隨處可見,山、水、林、田、湖、草和諧共生;“節水減污”并舉,呵護“大水缸”,實現了“水繞青山轉,水潤株洲城”……以一方碧水扮靚株洲市容,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水和諧夢想成為現實。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株洲市的生態“節水經”,不僅為這座豐水城市涵養了良好生態,也注入了發展動能。這也啟示我們,將“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這塊招牌轉化為生態發展理念,轉化為綠色的生活生產方式,不僅能更好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能繪就城市最美發展新篇章。(文/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