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湖南,域內河湖交織,水流縱橫,但資源性缺水和結構性缺水長期并存。解決水短缺問題,節水是根本出路。近年來,尤其是2019年《國家節水行動方案》頒布以來,從政府層面到社會各界,從企業到個人,湖南掀起了一場“節水觀念的革命”,完成了從“要我節水”到“我要節水”的轉變。
節水優先的湖南實踐
守著“水窩子”的湖南也會喊“渴”。
湖南,一個因水得名的省份,域內河湖交織,水流縱橫,但水資源狀況不容樂觀,資源性缺水和結構性缺水長期并存,“水窩子”經常鬧干旱的情形并不鮮見。
解決水短缺問題,節水是根本出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安全問題受到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強調從觀念、意識和措施等方面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為節水治水管水提供了科學指南。
有效管理水資源,使水資源效益最大化,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解決枯水期問題,湖南省作出了一系列有益嘗試。
郴州和宜紅茶園,節水灌溉滋潤了每片茶葉。
豐沛的焦慮
回顧湖南的水利水情記載,似乎著墨更多的是抗擊洪澇,對于干旱來說,人們并無太深的記憶。
實則不然。遠的不說,2013年下半年,湖南省就遭遇了1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暴露出水資源季節性短缺的嚴峻現實。
據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統計,截至當年7月31日,湖南省107個縣市區1179萬畝農作物受旱,近129萬人、61萬頭大牲畜因旱出現臨時飲水困難,367條溪河斷流,347座小型水庫、9.34萬處山塘干涸。針對不斷蔓延的旱情,湖南省歷史上首次啟動抗旱應急二級響應。
又如2019年,9月至10月初,湖南省平均降水量16毫米,較常年同期均值偏少76.9%,位居1951年有降水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第3低位,數十個縣區市發生旱情。
湘資沅澧,河流縱橫,八百里洞庭,浩浩湯湯,守著“水窩子”的湖南還喊渴?
在外界看似難以置信的事實,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一方面,湖南是水資源大省,總量相對豐沛,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689億立方米,全國排名第6,人均水資源量2500立方米,略高于全國人均水平。
另一方面,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等問題均不同程度存在,水安全保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具體來看,首先面臨的就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人口稀少、經濟欠發達的東南山區降水偏多,而人口集中、經濟相對發達的中部丘陵區及北部洞庭湖區降水偏少。
其次,部分區域水環境質量堪憂。2019年全省345個省控斷面有329個達到三類,占比95.4%。
用水空間“余額”不足。全省2019年用水總量330.14億立方米,已經逼近國務院下達湖南的350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紅線。
問題非湖南獨有。放眼全國,無論是相對豐水的南方,還是相對缺水的北方,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新老“水問題”。
這對水資源支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這都要求更深層次上轉變治水思路,堅持節水優先,以水定發展。
事實上,在節水上做文章,湖南已經堅持了多年,也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酒埠江灌區建成株洲首個節水灌區試驗基地。
制度的力量
節水優先,制度牽引。
湖南加快構建落實“節水優先”的“四梁八柱”。集中力量完成具有牽引性、關鍵性的制度建設,更加注重政策制度的銜接融合,實現精準發力,精準節水。
2002年10月1日,新修訂后的《水法》開始實施,湖南省先后出臺《湖南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湖南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確立了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明確了各市(州)行政區域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控制指標。
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框架下,建立和完善用水總量控制、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水資源論證、水功能區管理、節水“三同時”(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等制度,使得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的每一種行為都有章可循。
突出水源保護,出臺《湖南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全面啟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
完善制度體系,先后出臺《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水質水量獎罰)暫行辦法》等。各市縣也分別出臺《長沙市水資源管理條例》《長沙市株樹橋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岳陽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株洲市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辦法》《湘潭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辦法》等。
健全標準體系,制訂了《湖南省用水定額(修編)》(DB43/T 388-2020)《湖南省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指標體系》《湖南省水功能區劃(修編)》《湖南省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等標準,對有關法規制度進行細化補充。
此外,將水資源保護關卡前移,由事后治理轉變為事前預防,“呵護好一江碧水”。加強源頭管控,先后出臺《湖南省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湖南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對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和所有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實施監測全覆蓋。
綱舉目張,從制度建設入手,湖南省節水型社會建設開始邁向規范化、制度化階段。
節水護水,湖南省水利廳志愿者服務隊在行動。
效率的潛力
水資源總量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用水效率,是節水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建設節水型社會,依靠科技強化管理。巴陵石化歷來是用水大戶,2014年,公司投資238萬元建成常壓干式空氣冷卻系統,每天節約除鹽水用量約100噸。在煉油裝置的煙氣脫硫系統和循環水場設計中,煉油裝置將催化系統產生的酸性水通過汽提塔反應,并與苯乙烯裝置產生的凝結水一并進行回練,大約可以確保每小時35噸用水,大大節約了兩個系統所需要的新鮮水用量。
巴陵石化只是工業企業提高用水效率的一個縮影。
農業領域節水潛力巨大。通過編制農業節水年度方案,加大農業節水技術改造力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有效擴大了農業節水灌溉面積。
水價改革增強了人們的節水意識。全省逐步建立節水市場調節機制,階梯式水價改革試點初見成效。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因地制宜推進水利工程供水兩部制水價、生產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高用水行業差別水價以及豐枯水價等措施。
節水監督持續強化。省本級和14個市州均對重點取用水戶下達了年度用水計劃,各地不斷創新節水管理體制,株洲市出臺了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懷化市對公共場所和洗車等服務行業節水出臺管理辦法,郴州市規定城區綠化、道路清洗等市政用水禁止使用自來水。
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有效推進。市級水功能區監測覆蓋率不斷提高,省級和市級水功能區確界立碑工作穩步推進,省市縣三級均制定了重要飲用水源地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飲用水源地保護成效明顯。
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州對縣市區的考核全面啟動,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全面納入省政府對市州政府的績效考核。通過全面考核,逐步形成了水資源管理倒逼機制。管理責任制全面落實,各市州、縣市區建立了由政府主要負責人負總責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相關部門參與的考核工作機制,實現了責任到人。
世界水日,志愿者們紛紛走上街頭開展節水宣傳。
全民在行動
“如果我們都不節約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我們的眼淚。”
走進長沙的中小學校,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這句話。湖南節水成就的取得,還在于這種“節水”觀念的普及,節水自覺性的增強及節水載體的創建。
近年來,從企業到個人,從政府層面到社會各界,湖南掀起了一場“節水觀念的革命”,完成了從“要我節水”到“我要節水”的變化。
早在2006年,湖南省岳陽市就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2008年,長沙、株洲、湘潭3市被列為第三批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同時,積極開展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將祁東縣、華容縣、韶山市等7個縣(市)作為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
這些試點的成功,為全省廣泛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目前,長沙、岳陽、湘潭、株洲、郴州、常德等6市建成國家級節水型城市,湘潭縣、韶山市等12個縣市區完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省政府辦公廳等141家省直機關和省級公共機構建成省級節水型公共機構,湖南普菲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單位建成省級節水載體,省水利廳建成全國水利行業節水型機關。通過以點帶面,推動全省節水型社會建設。
建設節約型社會,離不開全民參與。湖南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為載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全民節水氛圍。同時,推動將節水納入社會宣傳、國民素質教育和中小學教育活動,創建節水科普場館,發揮好媒體作用,鼓勵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節水活動,積極培育社會水道德觀念和水文明行為習慣。
善節水者,必善長久。
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既是國家統一行動,也期待全民參與、支持,期待全社會自覺節水潔水、愛水護水。
來源:湖南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