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在中國市場數十年的業務發展過程,洋水務從地方水務改制的“金主”,變成不受歡迎的對象,只是一夜間。據悉,去年以來,外資大舉高溢價收購國內水務資產的熱潮,已促使水協提交報告,向政府陳述國內水務改制的弊端。
這些不足包括只挑地方水務資產中最肥美的部分收購,不承擔社會責任,得到有保障的長期高利潤,在引入先進技術上貨不對板……眾多指責未必全部屬實,然而卻著實暴露出不少地方政府在水務改制上處理引資事宜的幼稚。
這些不足包括只挑地方水務資產中最肥美的部分收購,不承擔社會責任,得到有保障的長期高利潤,在引入先進技術上貨不對板……眾多指責未必全部屬實,然而卻著實暴露出不少地方政府在水務改制上處理引資事宜的幼稚。
最大的幼稚之處,在于對“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老祖宗就明白的事情,竟然毫無概念。比如昆明,這個引入威立雅水務的城市,已數次提升了其自來水價格。這明白無誤地說明,洋水務不是公益機構,本質是逐利而來的外企而已。
然而擾攘了半天,現在大聲地歷數洋水務追逐利潤的“罪惡”,只能說明當初政府自身思維的過分簡單。眾所周知,地方政府引入外資的原因,在于自身缺乏對城市水務系統進行改造升級的資金,且亦缺乏有效率的營運管理經驗。在這種背景下,愿意出更高“溢價”的洋水務,便成為地方政府眼中的白馬騎士。
如今,所謂高“溢價”,已迅速被洋水務證明是一個偽命題。在威立雅等外資的眼中,長達數十年,而缺乏政府復核監督要求的專營合約,才是價值被大大低估的香餑餑。事實上,這些洋水務毫不諱言其更愿意專注營運而非投資本身,亦更愿意向中國引入能更快地檢討的公私合營模式。然而地方政府的引資偏好,令威立雅毫無難度地適應了這種能賺取更高利潤的經營模式。
另一邊廂,現在各地政府開始紛紛考慮內資水務的價值,也更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蒼白。如果說,內資水務所要求的利潤更為合理,技術也毫不遜色于洋水務,那么當初拍板把繡球拋給洋水務的政府班子,為何就沒有看到這些顯而易見的優點?是出于單純的崇洋媚外,迷信外國擁有更高的技術(且不說市場換技術模式在中國本就沒有太多成功例子),還是桌面下有更多不為人知的交易?當初的決策者又是否想過,要如何向承受了失敗的水務改革成本的民眾進行解釋?
因此,是不是簡單地把責任推到外資的頭上,就能推卸政府本應承擔的引資責任呢?這真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命題。筆者的意見是,盲目的迷信外資與排斥外資,都是非常不成熟的改革思路,這種一面倒的思潮,除了印證自身自信的缺乏,也是一個危險的政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