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按照國務院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要求,我省逐步建立起以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行動為核心的節水考核管理制度。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紅線,并將紅線指標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當中。
2015年,我省出臺了涵蓋全省農業、工業和城鎮生活等主要領域的用水定額,基本能夠滿足水資源管理的要求,在建設項目進行水資源論證與取水許可時,以定額為重要標尺把關,倒逼用水企業節約用水。
2019年12月,省政府印發《國家節水行動山西實施方案》。根據《方案》,2020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93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15%和13%,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1%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全省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2022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94.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18%和1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6。到2035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99億立方米以內,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達到先進水平。
大力推進節水灌溉,優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推廣畜牧漁業節水方式,加快推進農村生活節水。今年將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0萬畝、水肥一體化面積5萬畝。
持續推進工業節水改造,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積極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到2022年,在火力發電、鋼鐵、煤化工和化工、食品和發酵、紡織、造紙等高耗水行業將創建一批節水型企業,各市分別建成1家以上節水標桿企業和園區。
農業節水灌溉省心省錢
萬泉鄉橋頭村的果農屈景春,家里有7.5畝果樹,對于他來說,這些年“水”為他省下了一大筆錢。他這樣算賬,用黃灌水澆果樹,1畝地每年澆3水,一次80立方米,比用井灌水節省300元到500元,而且省工省時,旱澇保收。有了黃河水,村民的蘋果、桃等畝均增產在1倍左右,農民的腰包自然跟著也鼓了起來。
萬榮縣地處峨嵋嶺臺地,是有名的“干疙瘩”“旱疙瘩”。“寧給一口饃,不舍一口水”,是當年萬榮缺水少水的尷尬寫照。因為水的制約,萬榮縣274個行政村45.6萬人盼望著“引水上旱塬”,解水困拔窮根。
為此,萬榮縣先后實施北趙引黃高效節水配套、禹門口灌區西范片區高效節水灌溉等工程,以項目建設提升產業發展基礎,有效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了貧困地區農業高效發展,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全縣高效節水灌溉工程39.87萬畝,預計今年底達到50萬畝。
對水的渴求是當地群眾多年來的夢想和追求,他們把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作為促進群眾增收的基礎工程和改善當地生態的重點工程,在工程建設中,嚴把質量關,村民代表全程參與各個施工環節,專業人員成立技術組,對工程質量進行“再監理”。村干部自覺帶頭,群眾自發搭手,矛盾困難自行化解。為了確保項目效益最大化,在每個受益村,村民推選出德高望重、公信力高、責任心強的人士,成立3人到5人的用水協會,建立公開規范的管理制度,負責水費收取、管道維護等管理工作,讓群眾用水有保障、澆水更放心。
項目帶來的效益讓群眾心生歡喜。一是省時省工。以漢薛鎮南坡村為例,項目實施前用井灌,6畝地澆完需要9個多小時;現在改用黃灌,澆完僅需1個多小時。二是節省水費。在灌溉方式相同的前提下,以前用井灌,畝均用水80立方米,每立方米水2元,灌溉費用160元;現在改用黃灌水,畝均用水65立方米,每立方米水0.3元,灌溉費用19.5元。每畝節省水費140.5元。三是增產增收。用上黃灌后,小麥年增產60公斤/畝,按1.6元/公斤算,年可增收96元/畝;玉米年增產125公斤/畝,按1.8元/公斤,年可增收225元/畝;蘋果年增產280公斤/畝,按4元/公斤,年可增收1120元/畝;桃年增產400公斤/畝,按3元/公斤,年可增收1200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