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國疫情形勢的影響,供水行業生產經營同樣承受著巨大壓力,其中既有水費收入大幅下滑的壓力,又有運營成本成倍增加的趨勢。盡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但疫情對供水行業的影響力、破壞力卻十分巨大。眾所周知,今年正值產銷差指標驗收之年,卻遇上疫情,產銷差率一定上漲。至于上漲比例有多大,不僅取決于疫情為期長短,還取決于各個城市的用戶類型和性質。為此,非常有必要就疫情對產銷差率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以便為后續精準施策奠定基礎。
對供水量的影響
短短幾天時間,全國大批的企業、商鋪、酒店、桑拿、高校,包括人群聚集的商貿市場、海鮮市場等全部停業。如今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導致供水行業損失慘重。通過對兩個省會和一個地級城市水務集團調研的情況來看,供水量的下降比較嚴重。疫情前、后供水量變化數據如表所示。
從以上三個城市的供水量數據來看,最大的下降幅度18.06%,次之的下降幅度17.65%,最小的下降幅度12.07%,平均下降幅度15.93%。如果從省會城市供水量的下降水量看,相當于關停了一座30萬噸的水廠規模。
單從供水量下降很難判別是用水量減少還是管網漏損下降所致,為此,以某省會城市分公司數據為例,進一步分析供水量下降的原因。通常而言,春節期間夜生活最豐富,且檢漏搶修全部停工,夜間最小流量應上漲或持平,然而,夜間最小流量卻大幅度下降。夜間最小流量下降曲線如圖所示。
疫情前、后夜間最小流量變化趨勢(單位 :噸 / 小時)
從夜間最小流量下降的情況來看,受疫情影響,居民的夜間生活減少,用水量下降。
如果說夜間消費水量下降趨勢并不明顯,再看07:00~09:00高峰用水時段的水量是否下降。通過對比分析1月21日~2月3日高峰用水期間的最大流量數據可知,高峰用水下降變化明顯。高峰用水最大流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疫情前、后日最大流量對比(單位 :噸 / 小時)
由圖可知,供水量下降是因工商業用戶歇業所致。
對售水量的影響
從疫情發生以來,對1月23日~2月5日的醫院、學校以及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日供水量數據進行跟蹤分析,發現大用戶水量下降十分明顯:最高下降幅度56.86%,最低下降幅度25%,平均大用戶水量下降幅度34.39%。詳細大用戶遠傳水量數據如表所示。
為了更直觀地分析和對比疫情前、后大用戶水量變化,可進一步分析售水量下降趨勢。大用戶日售水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疫情前、后大用戶日水量變化趨勢(單位 :噸 / 日)
可以看出,最大用戶日供水量下降300噸,最少日供水量下降50噸。由于采集的數據樣本不是遠傳數據,很難直觀看出疫情影響的拐點,但數據同樣真實地反映了售水量的下降趨勢。
為了進一步說明疫情對售水量的影響,分別對地鐵、冶煉、高校、房產四類用戶遠傳數據進行采樣分析。通過遠傳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月23日疫情暴發開始,各行業用水量就開始出現了拐點,下降趨勢明顯,地鐵、冶煉、房產、高校遠傳數據如圖所示。
對管網漏失的影響
因受疫情影響,絕大多數企業都未復工。在安全保供、疫情防控期間,水廠壓力不變的情況下,工商業、餐飲服務業用水量變少,市區管網壓力會上漲。當市區管網壓力上漲后,管網漏損自然就會隨之增加。為了驗證疫情期間比疫情前管網漏損上漲的情形,通過疫情前后最小/最大流量比值%,戶均夜間最小流量進行對比分析、驗證。
疫情前、后日最小/最大流量百分比
單從夜間最小流量變化趨勢分析,只能看出夜間最小流量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因夜間消費水量下降,還是管網漏損導致的下降卻無從判斷。因此,需通過察看最小/最大流量比值%變化趨勢判斷是降還是升。通過日最小/最大流量比值%分析,疫情前9天平均比值%為46.17%,疫情后9天的日最小/最大流量比值%為50.90%,兩者相差了4.73%,即上漲了4.73%。說明在夜間最小流量下降的趨勢下,最小/最大流量比值%反而上漲了4.73%。可以看出,最小/最大流量比值呈現了上升趨勢,平均上漲了4.73%。
疫情前后最小與最大流量比值 % 對比
從數據分析結論看,很顯然最小流量下降是由于夜間消費水量下降所致,而非管網漏損下降所致。即最小流量下降是因為疫情使得夜間商業活動、聚會等行為減少或完全停止所致。
戶均最小時流量
僅僅憑借最小/最大流量比值%數據分析結論,定性疫情前后管網漏損上漲可能不夠嚴謹。為了進一步驗證疫情對管網漏損的影響,再對比分析戶均最小流量,研究管網漏損的變化。疫情前正常戶數18萬余戶,疫情后初步統計戶數減少2萬戶左右,而且全是商戶、機關團體和工業企業。根據疫情前、后1周采集最小流量除以戶數求得戶均夜間最小流量分別為29.97L/戶·小時、28.93L/戶·小時。
疫情前、后戶均最小流量變化趨勢單位(單位 :L/ 戶·小時)
從疫情前、后戶均最小流量數據曲線對比看,疫情后比疫情前的戶均最小流量上漲了1.04L/戶·小時,比疫情前上漲了3.46%。
由此可見,不管是分析最小/最大流量比值%,還是分析戶均最小流量數據,管網漏損均呈現上漲趨勢。究其原因,在出廠壓力不變的情況下,市區管網壓力隨用水量減少而上漲,使管網漏損增高。另外,就是春節期間,檢漏、搶修力度、頻次有所下降。
對管網壓力的影響
疫情對工商、餐飲以及其他行業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而這些行業用戶往往都是用水大戶,對管網壓力影響很大。疫情期間,這些行業基本上不用或用水量很少,導致了管網壓力回升。為了驗證疫情對管網壓力的影響,對市區最高點、末梢點壓力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疫情期間,管網壓力確實在上漲。下面以一組真實數據來說明疫情前后管網壓力的變化。
從特征點壓力數據來看,疫情后比疫情前的市政管網壓力有所回升,平均壓力上漲了0.018Mpa,平均上漲幅度8.75%,意味著管網漏損隨著壓力升高而升高。疫情期間,該城市連續發生了兩起爆管。爆管原因除了天氣因素外,更多還是壓力上漲導致的。
另外,疫情導致工單處理率下降,特別是關于水壓工單的投訴下降。這是因為在高峰用水07:00~09:00和18:00~21:00時段,工商業、大用戶以及餐飲業均未復工,管網搶水情況有所緩解,所以,水壓不足的問題暫時得以緩解。
對抄表工作的影響
從疫情發生以來,從街道到社區、從社區到小區全部封閉管理,抄表工作很難落實。另外,在水費催繳方面同樣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在銷售水量大幅度下降、抄表繳費工作受阻的情況下,疫情對水務行業的經濟收入影響很大。
對當月產銷差率的影響
鑒于2月上旬很多數據還未統計完畢,只能以疫情暴發前后這一段數據為基準,預測未來產銷差率變化趨勢。以某城市數據為例,從1月23日~1月31日,某城市1周累計日供水量下降了28萬多噸,平均日供水量下降4.03萬噸。與疫情發生前1周相比,下降幅度18.06%。供水量數據如表所示。
從供水量下降幅度18.06%變化趨勢,初步預測2月供水量約為551.85萬噸,比疫情平均月供水量673.48萬噸,下降約為-121.63萬噸。
從疫情對售水量影響分析數據看,疫情期間非居售水量下降幅度為34.39%,家庭用戶用水量大約上漲5%,而非居總售水量占比為46%。由此可見,推算出銷售水量為437.04萬噸。根據產銷差率計算公式推算,疫情后產銷差率應會上漲至20.80%,比疫情發生前的14.05%上漲了6.75%。詳細數據如表所示。
總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產銷差率沖擊和影響均非常大,直接影響到水務行業全年各種考核指標的完成。除此以外,疫情對供水行業影響也是深遠的,勢必會提速供水行業的科技創新,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進智慧水務的發展,以便應對未來的不可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