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零點35分,甘肅省皋蘭縣泓毅賓館。
老何點擊保存,又打開來再次確認:一份包含詳細問題清單的《初步反饋意見》以及一份“有圖有真相”的多媒體演示材料存放在“皋蘭縣暗訪”文件夾內。
各自回房,養精蓄銳。8個小時后,還有“最后一場硬仗”。
這是工作組進入甘肅境內的第19天。按照水利部的統一部署,此次深入甘肅的農村飲水安全暗訪調研分2個小組開展工作,由河南黃河河務局的精干力量和專家組成。
老何叫何紅生,是一組的“技術擔當”;靳學紅是小組長,統領全局;劉玉成是聯絡員,負責聯絡和后勤保障。
劉玉成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決定暗訪的方向與路線。出發前,三人先集體研究暗訪縣的農飲工程總體情況,分析可能存在問題的區域,初步選定縣城東西南北中不同方位的5個鄉鎮。具體什么時間去哪個村,劉玉成定。
打開水利督查App,在每個鄉鎮隨機選取4個村,就可以在導航的引導下直抵現場,還可根據實際暗訪隨時調整。這樣“走位飄忽”,地方相關單位即便聽見“風聲”也很難“干擾”;但監管部門卻可實時掌控工作組的位置、路線以及工作成果,并隨時視頻連線。
“老鄉,我們是水利部門的,來看看您家里吃水的情況。”
工作組握著督查專用移動終端走村入戶,看龍頭,察水質,嘗味道,詢水價,問服務,現場填報信息,并將問題拍照上傳。
鄉親們見工作組查得認真、問得細致,一邊配合著查水管、看水窖,一邊認真地講困難,說問題。
短板與不足常常在這個環節就浮出水面。
有的村子用水管網埋深不夠,影響冬季供水;有的鄉鎮村組沒有全面建立運行管理維護機制,農飲工程無法良性運行;有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管理、保護不到位,危及水質……
“最后一公里出了問題,一定是體系建設上存在不足之處。”工作組盯住問題,順藤摸瓜,與村委會座談,到鎮政府問詢,訪水廠,看水源,查找癥結,一追到底。
從“龍頭”到源頭,一家一戶,一村一鄉,這樣近乎偏執地追尋“真相”,兼聽廣覽,“既是保護群眾利益,也是保護干部,絕不能讓不確切的結論傷害基層干部的感情和積極性”。
堅持“四不兩直”是鐵的紀律,“把問題查清楚再吃飯”是組員間的默契。幾乎每頓午飯,都是下午兩三點在公路邊的小店里解決,點上一份拉面或炒面片,澆上辣子,簡單便捷,再繼續下一段行程。
不斷發現問題,也不斷發掘經驗。
兩當縣顯龍鎮建立“1+1+N”管理體系,1名分管副鎮長主抓全鎮飲水工程運行管理工作,1名鎮管水員對各村飲水工程進行協調管理,各村聘請管水員負責日常管護。民勤縣管溝村實行階梯水價和訂單供水,訂單內水價按0.7元每立方米計費,超過部分按1.5元每立方米計費。皋蘭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總站水質檢測中心制度完善,管理規范,對全縣村級抽樣檢測實現100%覆蓋。
暗訪調研查實情,出良策,促進部分問題立整立改。在工作組的推進下,一個2年多沒通水的項目,督查后24個小時即向60戶村民供水;一個村莊及時更換了堵塞的接頭,恢復了村民供水;一位獨居老人家中損毀的管道在2小時內得到修復……
“感謝暗訪組幫我們發現問題。問題我們全部認領,舉一反三,從快從實從細從嚴做好整改。”3月22日9時,工作組與皋蘭縣發改、財政、衛健、生態環境、水務等部門座談反饋初步意見。縣委書記尤占海表示:“整改不是負擔,不是完成任務,是把事業做好,把老百姓的大事辦好。”
座談結束后,縣委書記當即組織召開會議,落實整改意見。當天下午,一份詳盡的情況說明送到了工作組手上,針對工作組提出的問題一一做出回應,并提出“徹底解決黑石鎮上三村管道受凍影響正常供水問題,在公益性崗位的配備和農村共享共管人員安排方面予以傾斜,簡化水費補貼手續,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技術人員”等整改措施。
老何說:“用這么短的時間,把每個縣的情況摸清楚,我也感到很自豪。”
劉玉成說:“解決痛點問題,就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靳組長說:“很累,但是很快樂,這項工作有價值。”
3月以來,按照水利部黨組要求,監督司會同農水水電司組織各流域機構和有關單位開展暗訪調研工作。全國各地共有69個暗訪調研組,同他們一樣,為摸清農村飲水安全“實底兒”和現狀而奔波。“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要讓所有農村居民都喝上干凈的水”;“不管有多難,一定要讓農民兄弟姐妹喝上放心水”。
這些承諾,正在用行動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