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內蒙古自治區河套灌區水量調度中心,一股現代灌區的“智慧”氣息撲面而來——160平方米的實體沙盤,密密麻麻地顯示出總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的位置、運行狀態、實時水情數據,以及河套灌區信息化采集系統、通訊傳輸系統主要信息節點的位置和狀態……
“這可不是一個僅供觀賞的普通沙盤,它是一個功能性沙盤,整合了灌區信息化十幾年建設成果及數據資源,主要用于灌溉運行數據與狀態的實時顯示,為水量調度決策服務。”內蒙古自治區河套灌區管理總局信息化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徐宏偉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十五”到“十二五”期間,河套灌區利用“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契機,開展“灌區信息化工程”建設。“河套灌區信息化工程是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一部分,也是河套灌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灌區管理水平、實現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重要手段之一。”
承擔河套灌區這一信息化建設任務的是一支僅有十幾個人組成的青年技術創新團隊——河套灌區管理總局信息化建設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信息辦”)。
在生產一線中發現問題,將水利專業與其它專業技術彼此滲透結合,爆發自己的創新靈感,對傳統業務不斷進行升級改造……一直以來,信息辦相關工作人員恪盡職守,致力于解決生產一線的棘手問題,不僅完成信息化建設的“常規動作”,在“自選動作”方面也發揮著自己的余力。如,河套灌區地勢平坦,屬自流灌溉地區,灌區自動化測流是困擾灌區幾十年的技術難題。信息辦近年來在渠道自動化量水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在干渠斷面上實現了快速測量流量的系列解決方案,采集歷時由人工1.5小時縮短為機器5秒鐘,且精度大為提高。
據悉,這支技術團隊已經完成111項創新成果,有多人次獲得市級、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10項專利獲得知識產權保護。他們編制的《河套灌區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標準化體系》,已經完成7冊,正在申報地方標準。
科技的力量,讓古老的灌區躍上了現代化快速發展軌道,開啟了“智慧灌區”建設的新征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河套灌區專用通訊網絡已經覆蓋全灌區,14個二級單位及71個灌排管理所站、156個灌水管理段全部接入水利專網;通信系統覆蓋套區東西300公里、南北60公里;數據傳輸跨度大、應用業務種類多、運行成本低,灌區已經建成總干渠、13條干渠、18條分干渠水位、閘位采集系統以及部分渠道流量水量采集系統。
徐宏偉介紹,經過多年的建設,河套灌區初步探索了信息技術與水利行業之間相結合的關系和規律,進一步明確了今后河套灌區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方向、技術路線和運作模式。通過信息化的建設,促進了灌區上下的思想觀念和管理方式的變化,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模式,提升了管理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加快了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經過逐年建設,信息化技術已有效轉化為灌區重要的生產力,已經逐步形成水利行業新的思維方式、新的運作模式、新的管理手段,推動灌區各項事業的發展。”
談及“智慧灌區”信息化建設的下一步規劃,徐宏偉信心十足:“我們信息化建設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整合資源,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灌區信息測控自動化、數據傳輸網絡化、應用服務智能化和決策支持科學化,推動灌區現代化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