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破解城市污水廠運行瓶頸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西安市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就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但由于受體制、機制、資金和管網不配套等問題的制約,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工程建設進展慢,已建成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也未能滿負荷運行,使河流城市段污染明顯加重。從2006年起,西安市委、市政府就將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作為對有關區縣政府和開發區管委會考核的硬指標;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深入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就污水集中處理工程進行專題調研。同時,西安市委、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提高了城區生活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并要求獨立供水的區縣全面征收污水處理費,有力地推動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市場化改革;同時,西安市環保部門對三個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加強了監管,安裝了出水水質在線監控設施,保證了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政府主導、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行、環保部門監管的機制,有效地破解了西安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的瓶頸。西安市污水處理廠、西安北石橋污水凈化中心進行了TOT改制,2006年建成的西安市第三污水處理廠和臨潼區污水處理廠在2007年穩定正常運行,第四污水處理廠按計劃完成施工進度,長安區污水處理廠、戶縣污水處理廠、閻良區污水處理廠、高新區污水處理項目和經濟開發區涇渭污水處理項目相繼開工。至2007年底,西安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由多年的20%多提高到61%。
大學園區污水處理日趨完善
西安是國家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近年來,西安地區的大專院校紛紛在近郊區縣建設新校區,尤以長安區大學園區面積最大,入駐的高等院校達12所,師生15萬多人,日排生活污水近2萬噸,大部分都未采取任何處理設施直接排放。個別高校雖有污水處理設施,但一直不能正常運行,成為影響河流水質的重要污染源。2007年,長安區政府把轄區大學園區高校污水處理作為污染減排的重要任務,環保長安分局加強了大學園區高校污水處理工程的執法監督,責令不正常運行污水處理設施的高校限期改正,并通過采取嚴厲的處罰措施督促無污水處理設施的高校加快污水處理工程建設。
在政府和環保部門強有力的監督下,長安大學園區各院校相繼制定方案,籌措資金,積極建設污水處理工程。至2007年12月底,12所大學已有6家建成了污水處理設施并投入運行。其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校區在對污水進行處理的基礎上,中水回用率達到20%以上。建在西安東郊白鹿塬上的西安思源學院,自2001年起先后投資600多萬元,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積60余畝的生活污水處理站,并配奮一套中水回用設施,通過加壓泵的二次加壓,用中水沖洗廁所、澆灌綠地、道路灑水,以及作為建筑施工及噴泉景觀用水,實現生活污水零排放,年節約水費22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