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濟寧高新區穩妥推進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高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涉及4個街道135個村,預計到2020年完成所有未列入拆遷計劃村莊的規模化供水任務。
主管網建設有序推進
年底完成4000戶

時下已入深秋,但濟寧高新區王因街道西興隆莊村南側一派火熱景象,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的進行供水管網的鋪設、焊接,高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正在緊張施工。此前,蘇南路(西浦路—王因路)、王因路(蘇南路—王黃路)、王黃路(王因路—楊村礦)等主線管網已相繼完成,仁美社區二期880戶、景云社區1540戶居民已經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
今年以來,濟寧高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項目抓好全域規劃、爭取資金支持,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有序開展。截至目前,接莊西浦路沿線丁莊、東貫、西貫、南貫等14個村以及王因街道韓坡、鄭坡、街頭村,洸河街道黃莊社區,柳行街道廣安家園社區等村內管網改造即將開展,孟子大道、泗河環路等主管網正在緊張施工,按照施工進度,預計到今年年底,高新區可完成4000戶供水改造的任務目標。
“每條主管網可覆蓋沿線所有的村莊社區,在設計之初,我們就在主管網上預留了通往村內分支管網的接口。”濟寧新城自來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建華介紹。
濟寧高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涉及4個街道135個村,管網延伸工程4處,新建工程1處,工程總投資為2.28億元,受益人口14.14萬人。其中2019年計劃管網延伸工程3處,分別為黃屯街道管網延伸工程(部分)、王因街道管網延伸工程(部分)和接莊街道管網延伸工程(部分),計劃投資9785萬元,受益人口7.47萬人。至2019年底,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規模化供水覆蓋率達到51%。2020年完成所有未列入拆遷計劃村莊的規模化供水任務。
兩個社區用上自來水
居民收獲更多幸福感

長期以來,濟寧高新區部分農村用水以村集體自備井供水為主,自備井水屬于淺層地下水,水質不但得不到保障,每日供水時間還有限制,且壓力不夠,房頂太陽能上水困難。為此,濟寧高新區把發展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納入2019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上半年,高新區城鄉統籌發展局就開展了對供水水源地和村莊用水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工作,并進一步完善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方案,制作施工圖,實施招投標。
下半年,高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高新區城鄉統籌發展局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目標意識,卡緊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進度,全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各項建設任務,預計到2020年,高新區14.14萬名群眾能夠全部喝上干凈水、放心水。
“全面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是貫徹落實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重大決策部署,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迫切需要,更是縮小城鄉差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農村飲用水,事關社會和諧發展大局,我們務必要牢牢把握時間節點,實施掛圖作戰,責任到人,確保按照時間節點完成任務目標。”濟寧高新區城鄉統籌發展局局長徐繼青表示,高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全面推進,使以前一直受飲水難問題困擾的農村群眾嘗到了甜頭,獲得更多幸福感,同時也為鄉村振興工作帶來實在的變化。
早在兩個月前,王因街道仁美社區二期、黃屯街道景云社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已相繼完工。走進景云社區,只見全新的水管沿著巷道伸向各家各戶,困擾村民多年的飲水難終于得到了徹底解決,城鄉供水一體,改變了景云社區居民的生活。“家里的生活用水24小時保障供應,水質安全有保障,買來的洗衣機、熱水器全都用上了。”50多歲的阿姨陳士娥打開自家水龍頭,看到白花花的自來水,顯得十分高興。
高標準供水服務
飲水安全有保障

濟寧新城自來水有限公司是此次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方。改造工程實施后,今后所有的管線維護、運營都將由新城自來水公司統一負責。“水廠統一運營管理后,對管網設施維修水平和保障能力大大提升。”新城自來水有限公司負責人程光偉說,作為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的水源地,新城自來水有限公司水源取自地下三百六十米的熔巖水,水質純凈,并含有微量元素,基本上達到國家礦泉水水質標準。水源地四周既沒有工礦企業,也沒有污染源,完全符合國家飲用水水源保護標準。
走進新城自來水有限公司,廠房里一體化凈水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行。次氯酸鈉發生器等用于飲水消毒的儀器一應俱全,自來水公司負責人程光偉正通過檢測設備查看原水與出水濁度情況。“目前,原水經過沉淀、過濾、消毒、殺菌等凈水處理后,出水濁度優于國家飲用水標準。”程光偉介紹,城鄉一體化供水項目改造完成后,不僅能夠避免單村自備井集中供水帶來的水污染及安全隱患問題,還可避免水資源浪費問題,為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創造條件。城鄉供水一體化,打破了城鄉居民用水差距,讓更多群眾吃上城區統一供應的安全、衛生的自來水。
有了可靠的水源,建好了供水工程,探索農村供水城市化的路徑,不但徹底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問題,而且讓農村群眾享受到了與城里人一樣的供水服務。在不遠的將來,高新區成千上萬農村群眾的用水狀態由此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