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維修二次供水屋頂水箱。﹙視界網謝銘輝攝﹚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留意,城市供水并不是一根管子直達居民家,而是水進入小區后蓄到水池或水箱,再加壓后分送到各家各戶。
這就是所謂“二次供水”。
先天不足、設施老化、管理缺位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水壓不穩、水質不佳等二次供水突出問題,是目前全國大多數城市典型的“城市病”。
攻堅二次供水“城市病”,今年初,武漢啟動新一輪“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將之列入政府工作報告。承諾用3年時間,完成中心城區1160處供水單元二次供水突出問題,將惠及居民180余萬人。
具體推進時間表為:今年完成300處,2020年完成500處,2021年全面完成。其間,同步開展存在供水安全隱患的樓頂水箱更換工作。
截至目前,通過市、區、供水企業多方聯動,已完成設計402處、立項審查393處、開工351處、施工進度超50%的200多處、新系統通水30處。
小區居民——
水壓穩了,心病除了
硚口區蕾丹妮公寓,是今年第一個完成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的小區。
蕾丹妮公寓有2棟7層居民樓、4個單元,50戶居民。小區原有泵房和水箱已廢棄多年,高層居民用水高峰時基本無水可用。
8月27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蕾丹妮公寓。家住6樓,今年71歲的郭爹爹說,他和老伴在這里住了17年了。近幾年,一到用水高峰,就沒水用,要等到夜深人靜,自來水管才有細細的流水。
“都想過要賣房子了。”郭爹爹說,唯一女兒在外地,平時老兩口有街坊鄰居關照,不覺得孤獨,但用水問題成了心病。現在用水問題解決了,長久的心病除了!
69歲的熊婆婆帶著記者走進她6樓家中,打開水龍頭,水嘩嘩地流出來。“比以前水壓不知道大了多少,用水完全沒問題了!”
8月21日,記者先后來到江岸區銘新巷小區、香杉花園小區、黃埔佳苑小區。武漢水務集團負責漢口片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的楊華勇介紹,此次將這幾個小區和臨近小區一并考慮,共同完成了相關設施的改造。
以銘新巷小區為例。該小區只有400多戶居民,在設計改造方案時,通過集并方式,把周邊8個小區或獨棟居民樓共1109戶居民用水,整體納入全新二次供水系統,使用轉壓供水,使自來水的水質更有保證。
據介紹,武漢這輪二次供水設施改造,集并最多小區的區域是武昌區,僅一處就集并了32個小區。
據武漢市水務局二次供水工作專班葉輝介紹,截至目前,中心城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作已完成設計402處、立項審查393處、開工351處、施工進度超50%的有200多處、新供水系統通水30處。
水務企業——
可掌控了,投訴少了
夏夜凌晨,蹲在水箱頂上看進水速度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8月27日,武漢水務集團工作人員潘厚峰一邊盯著屏幕了解所管轄區域地情況,一邊向記者講述。
2017年8月,香港路56號康怡花園居民不斷反映用水困難,但進行各項常規管道檢查均沒有發現問題。是不是二次供水轉壓設施出了問題?
潘厚峰決定進行測試。由于白天周邊用水會對測試結果造成誤差,于是潘厚峰選擇在凌晨進行。8月19日凌晨0:40,潘厚峰和另外兩名同事分別登上樓頂的3座水箱,監測水箱進水速度,直到凌晨4:00才收工。
測試結果表明,是二次供水設施出現了問題,需要更換。
8月6日,臺北路一小區居民反映停水。潘厚峰迅速到達現場,檢測發現是進單元樓的地管漏水造成的,需要同時在1樓兩戶居民家里施工。當天晚上征得101號居民同意,第二天又做通了102號居民的工作,101號居民卻反悔了。如此幾個來回,問題遲遲沒能解決。居民不斷投訴工作人員不作為。
“二次供水改造難由來已久。”葉輝介紹,以前,大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效果不佳,投訴不斷。此次,全市集中行動,供水企業可以更好地掌控了,居民投訴也基本沒有了。
8月21日,記者在江岸區黃埔佳苑小區新建的轉壓泵房看到,全新泵房配備了先進遠程管理系統,多個傳感器不間斷采集水量、水壓、液位等10多個數據,實時傳回水務集團調度中心。泵房任何部位出現異常,調度中心都能夠第一時間知曉并及時派人處理。
全市已有230個小區二次供水系統接入了遠程監控平臺,今后新建小區和改造后的老舊小區,都將陸續接入。
水務部門——
配合上了,速度快了
9月初,武昌區930戶居民完成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統一交由武漢水務集團管理。
從4月8日開始,武昌區分5批梯次開工,159處供水單元已開工136處,一二批已進入收尾階段。
“這個效率,跟以前簡直不能比。”武昌區水務局范路介紹,今年,武昌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完成后,獲益居民數相當于過去5年的總和。
2014年,范路就開始接觸二次供水設施改造項目。他說,2015年7月,在糧道街222號橡膠管宿舍看到的一幕,至今讓他難以忘記。橡膠管宿舍位于蛇山半山腰,是一個以5層樓為主的小區。在一次走訪中,發現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從1樓拎水到5樓,那一刻想起了自己的奶奶,下決心一定要干好這項工作。
范路坦言,以前由于統籌不夠,經常在一個小區從秋天忙活到另一個秋天,再轉一輪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2015年,中南路街安裝社區有35棟居民樓,確定進入二次供水設施改造范圍。當年,從摸底、制定計劃、籌措資金、做立項方案……走完前期流程就花了整整9個月。
改造方案中,要新建一個轉壓泵房,選址在一個曬衣平臺。然而,剛開始施工,部分居民就不滿了,認為影響了低層居民晾曬和采光,堅決反對。所有流程只得推倒重來。
“今年,全市一盤棋,各部門聯動、相互配合,成效明顯。”武昌區水務局副局長吳富康說,供水企業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施工,設計施工大大提速;規劃采取備案制,特事特辦;占道、挖掘等綠色通道,批量辦理;建設部門資金調度,隨到隨批;建后移交供水企業,專業化管理。
“武昌區目前已由按月調度調整為每天調度,年底要結硬賬!”吳富康說。記者 湯煒瑋 通訊員 廖宇智
記者手記
為民服務解難題
攻堅二次供水“城市病”,武漢一直在努力。
2011年,武漢集中對無人管理的4000余座居民住宅樓頂水箱進行清洗,更換230座水箱;2014年,對部分“三無”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進行改造;2015年,出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管理辦法,對新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推行供水企業“統建統管”,解決了二次供水的增量問題……
但,老舊小區二次供水的存量問題始終沒有根治。
這次全市集中行動、多方聯動,作出莊嚴承諾,實施三年攻堅計劃,體現了武漢市委、市政府為民服務解難題的堅強決心。
此次改造所需資金,由武漢市區財政按4∶6比例分擔。同時,居民需要承擔水表后到入戶的管道費用。
經測算,居民需承擔的平均費用約為600元。
居民自掏600元合理么?
采訪中,部分居民對這一費用不解。
武漢市水務局二次供水工作專班葉輝說,每個家庭入戶后的管道走向、長短都不同。如果由政府承擔,會造成新的不公平。
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楊開教授也認為是合理的。根據法律規定,入戶后水管產權屬于居民,承擔自己的產權費用并無不妥。希望把好事辦好,供水企業對這一段“居民產權”管道也能盡到維護責任。湯煒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