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以算清的農業經濟賬:一算從頭虧到尾,兩眼淚汪汪!
農村土地專家劉守英教授曾做過一個研究課題,把農業的生產要素完全市場化,地租市場化、人工市場化,農業補貼資金市場化,算出來一斤糧食的成本在2塊錢,但主糧的收購價格明明才一塊錢出頭,也就是說,如果完全市場化,糧食每斤會虧一塊錢。
其實我想補充的是,劉教授的模型顯然不完整,沒有考慮農業其他生產資料的市場化,比如用來灌溉的地下水。因為現在的農業生產價格里,農村澆地只收電費而不算水費,顯然,水費才是大頭。

如果把水資源也按市場價格計入農業生產成本,比如一堆水3塊多錢,那么農民可真要虧到姥姥家去了。
正因為地下水的“公共屬性”的零成本,在華北地區的農民看來,農業不是靠天吃飯的行業,而是可以依靠“取之不盡”的地下水而“旱澇保收”。
二、華北的地下水困境:井越鉆越深水越出越少
我們村1200人,3500畝耕地,大概能有20眼井專用于取地下水澆地。以前政府對鉆井取水不不管,農民自己出錢出去找鉆井隊找位置鉆井取水就行了。我清楚的記得,97年的時候,我們4家合計承包了100多畝地,湊了2萬多打了個澆地用的井。

村里掘了第一眼井,只掘了10來米深就出水了,老式的離心泵抽水足夠用。沒過多久,離心泵就抽不出來水了,井又往下探到30、40米,改成了潛水泵。我們村最后一眼機井的深度到了90米。
井打的一年比一年深,但是水卻一年比一年少。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農忙時節河北的86萬多眼配套機井同時從地下抽水,不出問題才怪!如果一頭母豬同時奶86萬頭小豬,會是什么結果?
這不是哺育,這是謀殺!
三、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河北打響地下水保衛戰!
官方數據顯示,河北省水資源嚴重短缺,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0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307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遠低于國際公認的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
河北長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年均超采量近50億立方米,平原超采區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里,超采量和超采區面積均為全國的1/3,形成了7個大的地下水漏斗區(高蠡清、肅寧、石家莊、寧柏隆、衡水、南宮、滄州),已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等地質災害問題。河流干涸、濕地萎縮,濕地面積比上世紀50年代減少70%以上。
2015年,河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數據顯示,河北省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18.57米,與2014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77米;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儲存量較上年同期減少39.24億立方米,比全省18座大型水庫和43座中型水庫的總蓄量還要多一倍。

2017年河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區、禁止開采區和限制開采區范圍的通知》,公布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區、禁止開采區和限制開采區范圍,其中地下水超采區面積總共69693.3平方公里,禁采區面積共2495.8平方公里,限采區面積40329.3平方公里。

什么是禁采區?地下水禁采區內不得開鑿新的取水井,不得新增地下水取水量。
什么是地下水限采區?限采區不得開鑿新的取水井,生活用水更新井除外。
四、砸錢保護+立法護航,補貼生態欠賬的代價不忍直視!
面對地下水超采困境,河北真心下了硬功夫。
從2014年到2017年,3年間河北累計投入244.6億元人民幣進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2016年,在地下水漏斗區(衡水、滄州、邢臺、邯鄲、保定、廊坊等市),對實施耕地季節性休耕的農戶給予資金補助,實現“一季休耕、一季雨養”,對于連片不種小麥的區域,每年每畝補貼500元。
2016年河北省出臺河北省農業水權交易辦法,在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縣(市、區)農業取用水戶間實施水權交易,農業水權交易可采取農業取用水戶間自主交易、縣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平臺交易、委托農民用水合作組織交易和政府回購等形式。
2017年,財政部公布《擴大水資源稅改革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北京、天津等9省份納入試點范圍,《辦法》指出,按現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進行平轉,明確試點省份最低平均稅額為地表水每立方米0.1元~1.6元,地下水每立方米0.2元~4元。

2018年河北發布河北省取水許可管理辦法,建立起取水許可制度,除去家庭生活和零星散養、圈養畜禽飲用等少量取水等情況外,取水均需進行許可審批。
即使花這么多錢,多種辦法和立法來大力治理漏斗區,河北當局對于地下水超采治理情況依然難言樂觀。這從政府制定的目標就可以看出:2022年實現治理區城鎮地下水位全面回升,淺層地下水超采問題得到解決,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大幅壓減。2035年計劃全部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我們都以為中國的糧食安全難度不太,其實我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已經嚴重透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