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廣州8月23日電 (記者 索有為)記者8月23日從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粵海集團”)獲悉,截至2019年6月,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下稱“東深供水工程”)自投產運行50多年來,實現不間斷地、優質地向香港供水,累計對香港供水255億立方米。
據介紹,香港缺乏湖泊、河流及地下水等天然水源,降雨量亦不足以維持飲用水供應。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因嚴重天旱,實施最高等級的制水,市民每4天才能獲得供水4小時。

祖國對香港同胞食用水的困難非常關心,決定興建東深供水工程,該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正式動工,1965年1月竣工,同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有了穩定供應的東江水后,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解除了長達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實現24小時供水。
隨后,為滿足香港、深圳和東莞等地經濟社會發展對用水需求,在1974年至2003年間,先后對工程進行了三次擴建和一次全面改造。
目前,東深供水工程已是一座以供應香港飲用水為主要目標的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工程設計流量100立方米每秒,設計供水保證率為99%,設計年供水能力24.23億立方米。工程北起東江、南到深圳河,輸水線路全長68公里,由4座泵站逐級把水位提升46米后,輸入深圳水庫,最后用輸水管道送往香港。
東江水是香港的主要水源,東深供水工程從最初的每年對港供水0.68億立方米上升到目前8.2億立方米左右,每年輸送給香港的水量占香港年食用水量的70%到80%。
作為廣東省屬國有獨資企業的粵海集團有關負責人稱,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對港供水一直堅持三個原則:一是確保充足的水量。廣東省在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中,為滿足香港未來的用水需要,分配了11億立方米/年的規模給香港,而目前則按照香港的實際需水量供應。二是力爭最好的水質。在致力維持現有供港水質良好的情況下,繼續深化東江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力爭東江水質持續改善。三是建立合理的水價。在合法、合理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反映供水合理成本,而且粵港雙方均可接受的價格。

目前,東江流域水源保護區范圍已達2800平方公里,其中又建立了深圳水庫水源地、東莞-深圳-惠州東江水源地等水源保護區,形成了三個圈層的水源保護結構,一層比一層嚴格。保護區內實行最嚴格的環保準入,嚴禁任何污染項目進入,連輕微污染的項目都不準進入。
“東江水并非沒有危機。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珠江三角洲出現了5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和20年來最嚴重的咸潮。東江流域遇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次特枯水年。”粵海集團有關負責人說,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對港供水的規模也得到了優先保障。
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單靠東江水單一水源已無法滿足珠三角東部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
數據顯示,東江年均徑流總量為257億立方米,而水質良好的西江年均徑流量達2215億立方米,幾乎是東江水量的10倍。東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38.3%,逼近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而西江開發利用率只有1.3%。

該負責人稱,歷經近十年統籌謀劃、科學論證,國家水利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興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引入水資源豐富的西江水,為珠三角東部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源泉。該工程年平均引水量為17.87億立方米,年供水量為17.08億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將與東深供水工程等聯動調控,形成東江、西江水資源統一調配的供水格局,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帶的全面崛起和長期發展提供水資源的萬全保障。
2019年5月6日,這項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基礎設施項目,進入全面開工、全線建設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