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龍頭的水是用來做飯洗碗的,另一個龍頭的水是用來搞衛生、洗衣服的。”76歲的徐秀章,分別擰開兩個水龍頭,看著白花花的水流進不同盆里,向記者道出兩個水龍頭的小秘密。
貴州省遵義市烏江鎮坪塘村地處烏江河谷,平均海拔950米,受地形地貌限制,守著一條烏江,卻常年沒水喝,700多戶人家3000多人用水都依靠山里僅有的幾口小水井和小山塘里的自然水。
水在這里十分珍貴,村里人修房子時,都特意將屋頂建成簡易儲水池,便于接雨水。“房頂自蓄水曾經是村里人的救命水。”徐秀章說。
坪塘村的水,成為播州區、烏江鎮干部心頭的痛
“鎮里最先提出的供水方案是在該村刺梨坡修建高位蓄水池,通過從烏江庫區三級泵站提水的方式,對全村實行集中供水,測算下來要投資1800萬元。”烏江鎮黨委書記侯登江說。“而且經過三級提灌、集中供水,水費將達到每噸18元,對老百姓來說負擔沉重。”
幾經論證,烏江鎮黨委政府決定,因地制宜、分散供水:離集鎮較近的水井、麻窩、水淹等村民組和坪塘小學,通過增壓、提灌等方式,將集鎮管網延伸到村民的院子和學校里;集鎮管網無法延伸、又無穩定水源的12個村民組,建設小型水泵站,從烏江河道分級提水到供水池,再鋪設自來水管網到村民家中。
兩項的建設費用約500萬元,水費根據地勢高低每噸4元至7元不等。
2016年底,工程完工,坪塘村家家戶戶的水龍頭,流淌出白花花的自來水。
“我們的水實在來之不易,有了自來水,還是要節約用水。”村民們摸索出豐水期用“自來水+自然水”、枯水期用“自來水+自蓄水”的“三水互補”方式,飲用和做飯時用自來水,打掃衛生等就用自蓄水。
村民許仕倫算了一筆賬:他們一家6口人,如果全部用自來水,每月的水費要70元左右;現在“三水互補”,每月的用水3至4噸,水費只需要24元。
村里的產業,也因水而興
8月的早晨,坪塘村的辣椒地里,知了聲聲中,村民王仕國已經“巡地”三回,隨著一桶桶清水澆下去,汗水也浸透了他的衣背。
“辣椒根系不耐水,為了保證辣椒各個生長期所需的水分,需要人工及時澆水,近的地方我就拉水管,遠的就挑水灌溉。”散落在村子各山頭的240畝辣椒地是王仕國的“心頭肉”,就算挑水磨破了肩,他也沒喊過苦。
“這算什么苦?以前沒水,沒辦法大規模搞種植,一年下來,家里都沒有余錢剩米,那才叫苦。”王仕國說。
2014年,王仕國開始種植辣椒,起初只有幾畝地的面積,由于水源緊張,收成只能“望天”。“只要干旱一來,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辣椒蔫掉,心痛。”
村里接通自來水后,精明的王仕國知道,發展的“春天”來了。2018年,他通過流轉土地,一口氣種了240畝辣椒,當年產椒6萬斤,收入3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辣椒產業正在坪塘村全面鋪開。
不僅是辣椒,有了水,村里的經果林、蔬菜、食用菌、養豬等產業,也都搞得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