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日消息(記者劉一荻)“留存至今的古代灌溉工程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生動地詮釋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昨日(7月31日)舉行的“灌溉工程遺產服務灌區現代化建設”論壇上,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副司長倪文進表示。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國際灌排委員會于2014年發起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全球共有74處古代灌溉工程被收錄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其中,中國共有包括都江堰、靈渠和鄭國渠三大古代水利工程在內的17處灌溉工程被成功收錄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在倪文進看來,一處灌溉工程歷經幾百上千年得以延續至今,往往意味著這一灌溉工程在規劃理念、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上的可持續性,即使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其功能和效益仍在不斷擴展中。“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范例,研究挖掘其科技價值和歷史經驗,對當前灌區現代化建設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倪文進強調。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阿什溫·潘迪亞對此表示認同,他表示,追溯灌溉的歷史也是了解世界各地文明演變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這些古代灌溉工程中的哲學和智慧更值得在如今被拿來研究。
倪文進舉例稱,位于安徽壽縣的芍陂始建于戰國時期的楚國,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之一。歷經2600余年至今仍灌溉著67萬畝的農田,并成為今天淠史杭灌區重要水源調節工程。而另一處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四川都江堰,是世界上年代久遠、留存完整的無壩引水灌溉工程,經過20世紀以來不斷進行的灌排工程設施續建配套改造,今天的都江堰供水范圍從成都平原發展到川中丘陵區,灌溉農田已經達到1000多萬畝,成為提供城市生活、工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等多功能服務的水資源配置工程,發揮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極其重要的作用。
灌溉工程遺產不僅是工程效益的傳承,也是文化的記憶,每一處灌溉工程遺產都是活生生的實證,將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科學與技術精神呈現出來,為當今和未來的人們生動地再現出曾經的歷史。然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高譚徐明坦言,現如今,傳統灌區的文化元素發生了蛻變,水管理部門與用水戶聯系文化紐帶出現裂痕,讓古代灌溉工程的保護行動迫在眉睫。譚徐明建議,除了確立科學的水資源價值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架構,全社會更應認識到古灌區的文化和傳承責任,“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水利人的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