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北新聞7月16日電 (楊洪霞)田園蔥翠,瓜果飄香。筆者16日走進鄖西縣香口鄉上香口村農業技術推廣站,站在電子屏幕前,輕點鼠標,上香口整個“生態智慧農業”示范區的“畫像”就能呈現在眼前;手機掃描二維碼,與“生態智慧農業”示范區的農業發展相關的資訊盡在掌握。

“可以說,從一粒菜籽種下去,到走上消費者的餐桌,整個過程都處在智能化的監管網絡下,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示范區管理人員胡濤紹說,
香口鄉黨委書記王瓊介紹,近年來香口鄉共發展蔬菜基地1.37萬畝,擁有“好香口”蔬菜集體商標和“香口胡蘿卜”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為降低勞動成本、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提高產品質量,該縣把推進農業信息化作為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著力打造“智慧農業”,走出一條利用信息化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子。

香口鄉“生態智慧農業”示范區是基于現有蔬菜產業基地,著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升級版,調優布局,調大規模,調高標準,調強產業,調富農民。項目總投資6.68億元,包含智慧農業核心區、產業融合、會展農業、創意農業等4個板塊,于2018年動工建設。
目前,香口鄉“生態智慧農業”示范區已完成投資5.1億元,改造升級設施菜基地2000畝,建成生態采摘園5個,農夫餐吧、水果餐吧2個,扶貧產業園2個,蒲公英文化廣場1個,配套建設電商直播中心1個,冷鏈倉儲1個,基地生態作業道10.8公里、渠系配套27公里,旱溪生態休憩帶2公里。

今后,香口鄉將通過多業態融合發展,重點突出產品銷售、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推進香口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智慧化、生態化發展。采取“扶貧農業+旅游商品”模式,通過“四金鏈接”方式,引導貧困戶參與休閑農業發展。到2020年底,可帶動周邊3個鄉鎮、20個村3000多戶參與就業,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
香口鄉的“生態智慧農業”示范區只是鄖西農業 發展的一個縮影。
鄖西縣委書記張濤介紹,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鄖西整合資金15億元,把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金融扶貧等工作進行整合,推廣“政府+金融+企業+社會+市場”“扶貧資金+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等模式,鼓勵農村規模發展香菇、蔬菜、核桃、中藥材、茶葉、油橄欖、油用牡丹、鐵掃帚、馬頭羊、生豬、秦巴黃牛等特色農業產業。
出臺《鄖西縣產業扶貧獎扶辦法》、《市場主體帶動扶貧獎勵辦法》等文件,成立了2億元產業扶貧專項基金。鼓勵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旅行社、旅游公司等,通過入股分紅、資產租賃、土地流轉、就近從業等方式,發展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社600多家,帶動2萬多搬遷人口實現就業創業增收。
對高效農業實行以獎代補,設立馬頭山羊產業保險基金100萬元,以馬頭山羊為主的養殖業從業人員已達2000多戶5000多人。
組建了鄉村兩級“鄉親扶貧協會”266個,返鄉創業人員5300多人,返鄉投資4億元,創辦市場主體4091個,實現產值30億元,帶動2萬余名貧困人員就業增收。
如今在鄖西,漁具加工、皮鞋加工、服裝加工、口袋加工、糧油加工、掃帚加工、豆制品加工、蔬菜加工等扶貧作坊已達1200多個,帶動3萬余戶貧困戶就業增收,人均增收5500多元。
“今年我們還將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植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農產品,帶動群眾穩定增收。”鄖西縣委書記張濤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