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廬山西海航拍
工作人員進行水質檢測
武寧撈魚現場
樂平共產主義水庫
樂平市洪巖鎮旅游景區環衛街道改造
撫河流域南城縣城區支流河道治理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這是一段頗為勵志的成長史——短短10年,100萬元開辦費變成了500億元總資產,一家不足10人的企業,成長為擁有7700多人的大型集團公司,業務范圍從水務擴展到生態資源、生態環境、能源、項目建設五大板塊,以及信息科技、資本、文化教育三大支撐板塊,成為全國首家AAA級省級水利投資平臺。
這就是江西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一家因水而生的省屬國有企業,圍繞水產業鏈,不斷改革創新,積極參與跨界、共享,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踐行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一“籌”莫展到運“籌”帷幄
2016年12月19日,國家開發銀行為江西水投提供了100億元的低息貸款;
2018年6月12日,世界銀行為江西水投提供了2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江西水投靠什么贏得國開行、世行力挺?“就靠城鄉供水一體化!”江西水投黨委書記、董事長齊偉一語道破。
“覆蓋44個縣(市、區),已建成自來水廠160座,日供水能力超過500萬噸,覆蓋2000萬人口,其中農村人口超過630萬。”胡曉青是江西水投子公司、江西省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說起城鄉供水一體化,他如數家珍,“江西的水利投資規模,從2008年前的全國倒數,躍升為全國前三。”
作為發展不足的江西,水利投資曾一“籌”莫展。一方面希望中央加大對江西水利的投入,另一方面又為沉重的地方配套而犯愁。資金瓶頸,嚴重制約著我省重大水利工程的實施。
窮則思變。我省創新思維,著手建設水利投資“金庫”。2008年3月,江西水投成立。“100萬開辦費、幾個子公司、七八個人。”江西水投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蔡益民說,公司有幾項職能,省級水利投資的出資人、融資平臺、重點水利項目法人,“只要涉水的經營方面的事情都可以干”。
城鄉供水一體化,樂平是第一站。“當時,樂安河的水被重金屬污染,老百姓都不敢用自來水,家家戶戶用桶裝水、純凈水,多少代樂平人都想喝共產主義水庫的水。”蔡益民記憶猶新,改造要花幾個億,當地幾屆黨委政府苦于沒有資金,無力投資。江西水投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拓寬了水利投資渠道,既增加了我省水利行業資金投入總量,又更多地爭取了中央補助投資。
樂平市在五年左右的時間里,企業與政府累計投入了9.2億元新建、改造樂平城鄉供水系統,供水能力由原來的每天3萬噸增加至20萬噸。全市90多萬人口供水實現了“一統籌、五統一”,即:統籌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水價、統一水質、統一標準、統一服務,城鄉居民飲水不僅做到了“面的覆蓋”,而且實現了“質的提升”。
這一模式打破了單純由政府或單純由市場來承擔投資、建設的投資管理模式,轉變為政府加市場的“兩條腿”走路,實現了城鄉公共服務(供水)均等化的目標,形成了政府、社會和企業的“三贏”局面,成為“全省率先、全國前列”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典范,得到了國家水利部領導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被譽為“樂平模式”向全省推廣。
如今,德興、資溪、上高、南康、永修等地,陸續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全國各地前來學習的省份,更是絡繹不絕。江西水投成為我省最大的自來水供應商,城鎮供水規模排在全國前十位,正加快推進供水產業在主板上市。
從專注水務到鏈條發展
“近年來,我們通過引進資源、人才、資本,推動智慧水利建設,盤活流域資源,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部分經驗已經推廣至全國。”齊偉認為,國有企業定位,應更加體現政府切入市場的職能,江西水投積極進入完全市場競爭行業,通過國有企業的引領和國企在資金及政策把握方面的優勢,推動行業整體發展。
夜幕降臨,廬山西海變得安靜起來。傍晚時分,江西水投漁工王成松和同伴乘船出發,從武寧橋南邊一直巡查到北邊,80多公里,沿途巡查清理釣魚排,勸阻偷魚、網魚行為,直到第二天清晨5時結束。
王成松曾經是靠水吃水的漁民,有幾十年打漁經驗。他介紹道:“以前,我夫妻倆打漁,365天,除了下雨幾乎都要出門,很辛苦,還有人偷魚,風險又大。一年到頭,買網具要3萬元,漁船燒油1.3萬元,維修5000元,加起來要4.8萬元,勤快的話,兩個人一年最多存到8萬元。現在我一個人一個月工資就有3500元,有養老保險,入股還有分紅,老婆不用下河干活,還將自家房子改成農家樂,順便在家帶孫子了,這多好啊。”
漁民變身漁工的背后,是江西水投通過金融手段,盤活水利沉淀資產,打造水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
江西有大中型水庫293座,數量排全國第二。江西水投通過市場手段,控股了全省50座水庫。2015年底,江西水投通過競拍的形式,取得了廬山西海武寧轄區33萬畝水庫水面養殖經營權,發展生態漁業。江西水投子公司、江西省水投生態資源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董榮傳說,目前,我們在全省已經有60萬畝養殖水面,是江西省最大的“漁民”,“我們把養魚和旅游結合起來,做巨網捕撈、垂釣平臺、傳統捕漁表演等,關鍵把游客留下來。”“對魚深加工,去腮、去鱗、去內臟,將魚分成22個部位,洗好、分好,進入市場銷售。”
水庫盤活了,水庫周邊的山林也要盤活。油茶產業是齊偉十分看好的產業。“油茶是一個特殊的農產品,只有中國的江西、湖南、廣西是主產區。江西產量占全國的40%。”油茶與油棕、橄欖和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在食用油的三個主要指標上,茶油有兩個指標好過橄欖油。但是,由于品牌林立、規模小、標準不一等原因,市場還不是很好。“這個產業,大有可為。”目前,江西水投已收購中國唯一一塊中華老字號的油茶品牌——綠海油茶,掌握了3萬畝油茶基地。
2017年4月,江西水投與南昌縣簽訂投資意向協議,投資100億元打造蔣巷鎮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分步實施、依法依規”的方針,采取PPP、政府采購等模式建設。現在,蔣巷鎮建立了全省規模最大、設施最好、服務最專業的水投三分地農業孵化園,已正式開園。
從改革創新到跨界共享
“村里主干道路面上一塵不染,家家戶戶門口擺放了垃圾桶,清掃車每天定時清潔路面,統一清理和轉運生活垃圾,處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和縣城都是一樣的。”說起如今村里環境衛生狀況發生的變化,撫州市南豐縣傅坊鄉立新村黨支部書記喜上眉梢。在縣里城鄉環衛一體化調度指揮中心,可以清晰地看到分布在城鄉各地10800個垃圾桶的當日清運情況,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調度全縣環衛工作運營狀況。
實際上,南豐縣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只是江西水投創新發展模式、涉足經營流域的其中一個嘗試。2015年,撫州市與江西水投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啟動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江西水投的產業鏈,由此拓展到建材、采砂、污水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生態修復等諸多領域。
江西水投近年來通過引進資源、人才、資本,推動智慧水利建設,盤活流域資源,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部分經驗已經推廣至全國。
多年來,江西水投通過信貸、發行債券和期票、盤活水利沉淀資產、優化置換水利相關資產資源、參與保險債權等,以水利優勢換取資金優勢,在資本市場上打破省域、地域、行業、政府、市場、銀行保險等限制,把目光投向發達領域,以開放、共建、共享的姿態,引入各類資金。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江西水投積極嘗試跨界、融合,培育新業態——
江西水投和阿里云簽約合作,搭建專業網上交易平臺,專營管道、閥門、水龍頭等水務產品,解決全省自來水設施維修備件的庫存問題。
江西水投和中科院的微電子所簽約合作,把微電子所物聯網技術及上下游企業引進來,與水產業鏈的項目結合起來搞開發。
利用在河北、湖南等地實施光伏發電項目的優勢,計劃拿出全省50座水庫20%的水面來做光伏發電,形成3至5GW的裝機容量,屆時將成為江南最大的光伏發電企業。
引進阿里云,全力推動智慧水利產業孵化和產業園建設,以信息化大力助推水利產業數字化,力爭打造成為全國最具競爭影響力的國有IT企業。
“創造模式,引進資源、人才、資金。”齊偉說。江西水投還專門成立了一家文化教育科技公司,充當科技管理團隊的職能,為集團各個項目網羅全國人才、團隊進行合作……
從100萬元到500億元,江西水投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企業之聲】
成功的三大秘訣
江西省水利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齊 偉
江西水投的發展之路,是艱難發展之路。這源于南方農村水資源運營長期虧損的現狀,集團初期啟動資金、人力資源缺乏,更源于省級水利集團資產匱乏所帶來的不利困境。江西水投的經驗具有率先試點效應,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借鑒意義。
江西水投的成功離不開三大方面:一是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著力擴大銀行授信支持,以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金融工具實現了從100萬元到500億元的資本積累,構建了跨越式發展的“金融之翼”。二是緊緊抓住了政策紅利期和發展機遇期,依托資本支持,逐步打造一條立足于水,囊括原水、供水、水環境、水生態的“全水”產業鏈。并向生態養殖農業產業鏈、生態資源開發、生態環境治理、能源、項目建設方面轉化,在全國首創了流域系統治理的先河,有效盤活了流域內的生態資源。三是在艱難創業中培養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工作團隊,建立了多層次、科學化、精細化的公司管理體系,為集團面向未來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