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貴定縣屬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貧困縣,隸屬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的黔中山原中部,總面積1631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人,農村人口24.8萬人,山地占79.3%,丘陵占17.7%,壩地僅占3%。通過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城鄉供水一體化、骨干水源建設等項目,實現全縣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

昌明水廠
貴定縣謀定城鄉一體化為農村供水主打方向,實施了一整套扎實有力的措施。一是成立貴定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二是以縣域8座骨干水庫為重點水源,編制《貴定縣城鎮供水規劃(2017-2030)》。對全縣2017—2030年城鎮供水進行統一部署安排,規劃城鄉一體化水廠6座,日供水規模7.2萬噸,總投資2.0億元,規劃解決30萬人飲水問題。三是采取“先局部,再全縣”的推進模式,以昌明水廠、銅堡水廠等工程作為一體化試點。四是積極尋找優質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結合縣情,將縣自來水公司、縣沁源鄉鎮供水公司委托社會優勢資本單位進行經營管理,對全縣的原水、輸水、制水、供水等進行綜合調控,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供水服務保障。
建后管理上,貴定縣采取了規模化工程打捆經營管理、分散工程群眾自建自管的模式,建立激勵和督查機制。對于供水規模500人以上的工程,以公司為運行主體,將供水管理納入各村的公益性崗位管理職責。對于20戶以下的邊遠零散農戶,采取群眾自管、片區水務分局監督的方式。通過落實管護責任,建立獎補考核機制,形成有制度、有人管、有收費、有人修的運行管護機制。如昌明鎮紅光村供水工程在工程移交前就核算了成本,在運營單位保本微利的前提下,確定工程執行水價為3元/噸。
一、集中連片供水典型案例
1、銅堡水廠
始建于2000年,2007年4月試運行后因水質和運行成本問題停運。2017年8月,為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貴定縣積極引入社會優質資本,于9月啟動銅堡水廠技術改造項目,對沉沙、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系統及其他配套設施設備實施技術改造。目前項目已完成建設并試運行,生產原水先期由地下水供水,供水量為1.5-2萬噸/天;中期由花甲水庫供水,供水量為3-4萬噸/天;后期由花甲水庫建成蓄水后供水,供水量穩定為4萬噸/天。水廠投用后,解決了縣城及周邊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雨天供水渾濁問題。

銅堡水廠
2、德新水廠
德新鎮通過與社會優質資本合作投入2700余萬建成德新水廠,完善供水管網系統,覆蓋全鎮8個行政村,提高了2.8萬人供水保障水平。項目建成后解決了水廠運行管理和設備改造更新籌措資金的難題,減輕了水費征收負擔,為分區水費政策落實提供了良好條件,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德新水廠
二、整村推進典型案例
新巴鎮樂邦村屬于季節性缺水嚴重區域,特別缺水年份存在4個月斷水,2018年,貴定縣通過實施整村推進計劃,采用高揚程提水提升供水保證率,新建水廠1座,供水規模423噸/天,覆蓋全村2745人,徹底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樂邦村群眾的季節性缺水斷水問題。

樂邦村水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