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今年5月,環境部通過對水源地專項整治開展現場監督,結合部分地區開展“點對點”調研幫扶,實現2019年縣級水源地現場監督調研“全覆蓋”,并對水源保護區存在的各類違法問題逐一拉條掛賬,目前已經形成2019年縣級水源地問題整治臺賬。
按照水源地保護攻堅戰的部署,在2018年已完成長江經濟帶11省份縣級及以上水源地整治的基礎上,2019年需完成其他20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縣級及以上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環境部通過現場監督和實地調研,在各地自查的基礎上,發現縣級水源地存在各類環境問題3626個,涉及156個地市527個縣899個水源地。
從整治情況看,截止今年5月底,在3626個水源地問題中,1991個已完成整治,總體完成率為55%,達到序時進度要求。從各地進度看,1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整治進展較快,整改完成率超50%。其中:寧夏水源地問題整治完成率100%;新疆水源地問題整治完成率99%;西藏整治完成率88%。
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水源地問題整治取得積極進展,但工作進度依然很不平衡。目前,山西、遼寧、海南、北京、吉林、甘肅、河北等省份整治進展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山西、遼寧、海南完成率分別為13%、18%和24%,存在不能完成任務的風險。還有個別地區重視不夠,存在畏難、懈怠、等靠要情緒,水源地環境風險問題突出。
造成水源地問題整治相對滯后的原因包括:個別水源地保護區環境問題突出;部分地區問題整改不實;部分問題整改出現反彈、沒有實效。
針對存在的問題,環境部表示,下一步將采取多項措施確保水源地問題整治工作目標順利完成。其中包括:將尚未完成整治的問題交辦地方政府并納入第二階段統籌強化監督,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推動完成整治任務。其次,通過定點幫扶。組織有關包保組,對進展遲緩、突出問題較多的省份定期開展精準指導幫扶,通過對接座談、市縣政府現場表態、現場督辦等方式,給地方鼓勁加壓,推動加快整治。此外,通過加密調度,加強重點地區和重點問題研判分析,緊盯“硬骨頭”“老大難”問題,按月調度并公開通報各地進展。最后,加強聯動工作。研究建立與檢察機關等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加快推動重點難點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