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以來,鄭州市不少區域的市民發現,自家的水壓越來越低,甚至有些時段出現了停水現象。此后,供水部門雖然采取了多項措施,水壓有所上升,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難題。這對于尚未進入“三伏天”的鄭州來說,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不少市民擔心:入伏之后,高溫襲來,鄭州水壓會不會再次降低?能否保證正常供水?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供水難題?連日來,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事件】5月中旬后水壓降低,部分居民家中出現短時間停水
5月中旬以來,曾經一度多位市民向猛犸新聞·東方今報反映:家里的水壓越來越低,水流就像細線一樣。這其中,不少居民家中出現了停水。
根據市民們的反饋,記者發現,供水壓力不足情況較為突出地方,主要涵蓋兩大區域:一是京廣鐵路線以東、中州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南、南三環以北區域,尤其以新鄭路、南關街、隴海路、紫辰路、紫東路、金城街、紫荊山路、城東路、商城路等沿線較為明顯;二是鄭州北部惠濟區,大致區域為天河路以東,北三環以北,中州大道以西,尤其以天河路、開元路、濱河路、田園路、新城路、英才街等沿線較為嚴重。
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相關人員解釋,前一段時間出現的大范圍降壓供水的原因是城市用水量持續快速增加,但城市供水設施建設沒有完全到位。加之主力水廠一直受水源指標的限制,導致高峰期原水不足。以劉灣水廠為例,其原水供給由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配套的口門泵站提供。近一時期口門泵站一直處于最高限運行狀態,為保障鄭州市城市供水安全,相關的幾個口門泵站也都一直處于滿負荷供水狀態。
劉灣水廠的供水緊張造成市區南部、東南部區域出現水壓低現象。而地處北部城區的惠濟區,由于至今沒有大型水廠,近幾年來,一到夏季,供水就顯得捉襟見肘。
【應急】市區“水壓低”有所改觀,個別區域仍有問題
“水壓低”現象出現后,引起了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有關領導過問并批示:要保證居民生活用水。
為確保城市的正常供水,省、市南水北調辦全力支持自來水廠的水源補給,想盡辦法挖掘潛力,確保鄭州市多個口門泵站的取水。尤其是劉灣水廠、柿園水廠等主力水廠,在局部口門供水超出配額的情況下,調節水量增加供給,并積極向河南省水利廳匯報情況,爭取最大限度滿足水廠的用水需求。

鄭州市水利局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積極配合自來水公司,于5月28日啟用城市應急水源,向劉灣水廠增加補給。由此,劉灣水廠的供水量每天凈增3萬多立方米。
而在此前的5月24日凌晨3點,經過10個夜晚的沖刷,鄭州市金水科教園區內一條長7.1公里的供水管網沖刷干凈,水質合格穩定,正式并入城市供水管網。
此條管道連通后,隨著閥門逐步調整到位,通過楊金路——中州大道——迎賓路供水管道向惠濟區供水,每天為該區域可以補給水量近2萬m3。
另據了解,為減輕供水壓力,鄭州市城市管理局要求各區減少了道路灑水頻次,一些灑水車改用中水灑水,減少了自來水的用水量。
隨著上述一系列措施的陸續實施,市區“水壓低”情況有所改觀,鄭州市區沒有再次出現大范圍“水壓低”的情況,是仍有個別區域存在“水壓低”現象。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7月12日才開啟為期40天的“三伏天’’模式。不少市民擔心:入伏之后,高溫襲來,鄭州水壓會不會再次降低?能否保證正常供水?
【原因】供水量年均增長7%以上,缺口達3000萬m3

今年入夏以來,鄭州市用水量急劇增加。
5月21日、22日,自來水公司供水量分別達到138萬m3、141萬m3,接近2018年的最高日供水量145萬m3的歷史極值。5月25日,日供水量達145.729萬m3,創出歷史新高,比2018年7月24日最高日供水量還高出0.36萬m3。僅僅過了10天,也就是今年6月4日,鄭州供水量已經攀升至148萬m3,創造了新記錄。
每逢連續的高溫天氣情況下,鄭州市仍會出現明顯的供水缺口,日均近10-20萬m3。
時下,全市大中小學陸續放假,供水形勢有所緩解,但很快就會進入“三伏天’’。根據往年的經驗可以預判,供水缺口勢必會繼續拉大,供水形勢比較嚴峻,壓力山大。
“近幾年來,鄭州市供水量不斷攀升,年均增長7%至8%。如果換算成具體的水量,也就是說,鄭州市每年新增供水量在3000萬m3,這相當于東周水廠的一年的供水量。換句話說,鄭州市全年的供水缺口,需要新建一座東周水廠才能填平。”自來水相關人員介紹,供水量不斷攀升的根本原因,還是城市規模的擴大,尤其是鄭州進入建設國家中國城市的行列之后,這一變化最為明顯,城市建設在快速推進,而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受外力影響太大,征地、拆遷、補償、配套…… 牽扯的相關利益方太多,受限較多。
該負責人介紹自從入夏之后,鄭州市政府、鄭州市城市管理局、鄭州市水利局、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就多方協調水源供應,而自來水公司則通過加強水廠和管網精細化調度,內部挖潛,加快打通“斷頭路”供水管網連通,努力推進新水廠建設,盡最大可能減少供水不足給市民帶來的不便。
【措施】推進東周水廠調水工程,侯寨水廠7月投運

今年的“三伏天’’模式,將于7月12日開啟,供水高峰即將到來。
為了確保供水,目前,鄭州市水利局已經通過水系工程向劉灣水廠供應應急原水,增加劉灣水廠供水量;與此同時,自來水公司下轄的石佛水廠、東周水廠以及中法原水公司(白廟水廠)在滿負荷運行基礎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內部挖潛,開足馬力供水,增加供水量。
另外,目前正在全力推進的工作還有兩項:一是全力推進東線調水工程建設;二是加快侯寨水廠建設進度。
該負責人說,所謂東線水廠調水工程,就是利用航空港區的富余水量,向市區東部調水,調水規模為每天10萬m3,敷設輸水管道共計48.6公里。目前,管道敷設已完成40多公里,穿越了鐵路、高速、南水北調干渠等20多個重大關鍵節點,正在加緊施工中。
據悉,東線調水工程力爭7月底前建成通水。建成后,將增加鄭州東部區域供水量,供水壓力會得到一定的緩解。
正在建設中的侯寨水廠,位于南四環,一期工程設計供水能力為每天10萬m3,水廠通過29.6公里的輸水管道從石佛沉沙池引水。
“目前,侯寨廠區工程已經建成具備通水條件,輸水管道還有西四環化工路、鄭上路、昌達路與四環快速化交叉施工,高新區蓮花街與生態水系管道交叉施工等關鍵節點尚未打通。”自來水相關人員介紹,侯寨水廠預計7月份建成通水,屆時,將緩解劉灣水廠供水壓力,向二七區南部周邊供水。
另外,還將加快建設橋南水廠。橋南水廠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大河路、荷花街交叉口,日供水能力為25萬m3,從花園口調蓄池引黃河水水源至水廠,主要向鄭州市北部城區供水,預計2020年建成投運。
目前,橋南水廠廠區土建工程已經全面展開,輸水管網工程完成3公里,配水管網工程完成3公里,水源地工程也已經開工建設。該水廠建成后,惠濟區供水壓力將得到緩解。
【問題】丹江水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但只能用不能留

“建設水廠,是解決供水緊缺的有效手段,但為了供水安全,從長遠計,鄭州市急需建設調蓄池等大型儲水設施。”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企劃部主任張垚說。
以鄭州市劉灣水廠為例,2014年7月,當時劉灣水廠建成但南水北調還未通水,而鄭州市南部水壓低集中爆發。緊急關頭,來自尖崗水庫的應急水水源,開始給劉灣水廠輸水。去年10月10日,南水北調21號門泵站出現故障,無法向劉灣水廠輸水,應急水系再次啟動。而今年5月中旬以來,來自南水北調的原水減少,鄭州市再次緊急啟動預案,調動應急水系水源向劉灣水廠補水。
由此可見,類似于尖崗水庫這樣的儲備水源,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2005年,鄭州市就擁有常莊水庫、尖崗水庫兩個備用水源,蓄水量達3000萬m3以上;石佛沉沙池、花園口調蓄池中也存有450萬m3的水。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發生重大污染事件,鄭州市可以迅速啟用備用水源,保證供水50天。而到了2018年,這個水量只夠用28天。
“如今,鄭州市區實現了丹江水全覆蓋,然而,丹江水只能用不能留。”張垚說,為了供水安全,建設調蓄池勢在必行。
據悉,目前羅垌水廠正在建設調蓄池,建成后可以儲存100多萬m3丹江水,而港區一水廠的調蓄池規劃已經出爐,劉灣水廠調蓄池正在謀劃中。
鄭州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規劃出臺之后,對供水來說,挑戰巨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總量不夠。鄭州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完全依賴過境水。”張垚說,目前鄭州市區七座水廠中,除了石佛水廠完全使用黃河水以及東周水廠使用部分黃河水之外,其他水廠均以丹江水為水源。
然而,由于丹江水用水配額所限,正在建設中的侯寨水廠、橋南水廠、龍湖水廠,建成后都將以黃河水為水源。實際上,黃河水資源也有限,同樣也很寶貴。因此,利用黃河灘區濕地,開挖大型湖泊,將汛期黃河水保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未來】亟待引入新水源,兩項引水工程有望解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城市供水也一樣。
在張垚看來,建設更多的調蓄池,甚至開挖大型湖泊蓄水,都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鄭州的供水問題,需要打造供水安全體系,讓供水能力遠遠領先于實際供水需求,而引入新水源,則是國內很多城市的普遍做法。
張垚舉例說,深圳的水源來自東江,如今,深圳又實施了西江飲水工程。如今,深圳每天的供水量為300萬m3,而供水能力達到了每天600萬噸。像上海,在保證正常供水的情況下,又在長江入海口的長興島上,建了一個76平方公里的青草沙水源地,大大提高了上海的供水能力。像杭州,一直用錢塘江的水為水源,如今又建了一條200多公里的管道,把千島湖的水調過來。像蘭州,在現有供水格局下,又從劉家峽水庫飲水,到蘭州城區的距離有200多公里。而成都,從岷江上游紫萍鋪水庫飲水,中間建了兩個水廠,直接流到成都。“5·12”地震后,他們覺得不保險,現在又從另一個地方向成都引水。再看看鄰省的省會城市濟南,他們在黃河河道里建了一個大型調蓄池,作為備用水源。
“上述省會城市,都是在水源充足的情況下,從長遠供水安全考慮,開始引入新水源,從而做到了水庫成環,多庫連調。而鄭州的水源,除了黃河、南水北調的丹江水之外,還沒有第三水源。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就會十分被動。”張垚說,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必須下大氣力解決水資源配置瓶頸,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認真研究謀劃,只有下大決心、花大價錢,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鄭州特色’做好整體規劃,才能防患于未然。
令人欣慰的是,省政府發布的《關于實施四水同治加快推進新時代水利現代化的意見》提出,“建設陸渾水庫—鄭州西水東引工程,開展小浪底水庫向鄭州輸水研究,支撐鄭州國家級中心城市建設”,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