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紹興市民可能會發現,如今家里自來水管里流出的水,很少有以前經常出現的“黃水”現象。這緣于浙江省紹興市投資500萬元實施的一個科技計劃項目。昨日下午,這個名為“水庫型水源供水管網黃水防治研究”的項目通過鑒定驗收。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項目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黃水”較為專業的解釋是指經過凈化、消毒后合格的出廠水,經過輸配水管網送至用戶后,其顏色發黃、濁度高、色度大的管網水。2001年1月,小舜江供水工程并網供水,水質較之前大幅提升。但從次年6月開始,紹興市民有關家中自來水發黃的投訴越來越多,最為嚴重的是2002年和2004年兩次水管爆管事件,導致紹興市區自來水出現大面積“黃水”現象。
清澈的小舜江水通過管道后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一問題引起了紹興市水務集團的高度重視。2005年,紹興市水務集團與同濟大學合作,開展對“黃水”防治研究。同年,該項目被紹興市科技局立項。
課題組經長時間調查發現,造成自來水大面積“黃水”現象主要是因為水廠出廠水中少量低價的鐵、錳在管網中氧化沉積引起。“找到‘病癥’所在,就可以‘對癥下藥’。”紹興市水務集團總工程師沈榮根告訴記者。
通過課題攻關,防治效果在2006年開始顯現。“當年5月開始,用戶關于‘黃水’投訴大幅度下降,目前已基本沒有。”項目實施中,經過多個測試點透明管觀測及去年、今年兩個夏季用水高峰前管網沖洗發現,水中鐵、錳沉積速率明顯減緩。
驗收組認為,該項目科技創新手段較高,部分指標比國標控制更嚴格,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這一研究成果可為南方地區以水庫水為原水的供水企業治理“黃水”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