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網訊 喝放心水,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供水公共服務,成了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廣大農村地區飲水安全的新氣象。
從“有水喝”到“喝好水”,再到“喝‘同網、同質、同價’ 的安全水”,這都得益于成都市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大背景下,由成都環境集團推進的“11+2”供排水業務一體化新模式。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統籌部署,成都環境集團與相關區縣政府“政企聯動”,全面貫徹執行《水污染防治法》,圍繞“水十條”“四川水十條”及“成都治水十條”要求,從改善民生服務、滿足百姓需求出發,共同推進區域供水一體化,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供水安全系數和幸福指數。
供水一體化 告別小水井、小水廠
“以前,我們喝的都是地下水,看上去就有點渾。”郫都區古城鎮馬街社區69歲村民朱木曉說,過去農村吃水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靠自己打的小水井,一是靠鄉鎮建的小水廠。
由于缺乏設備和專業技術團隊,這些飲用水很難完全經過科學凈化處理,水質安全難以保障。
長年喝地下水,大家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在一體化供水還沒出現前,幾乎家家戶戶都備著凈水器。因為水質不好,為了家人健康,村民們往往還要多花一份買凈水器的錢。
為做好“水文章”,切實保障城鄉飲水安全,2018年,成都市重組成都環境集團,實施“全域供水”是成都環境集團重組后推進的重要戰略工程。
郫都區先行試點 “三步走”實現全區全覆蓋
實現安全供水全域覆蓋并非一蹴而就,考慮到各種歷史和現實因素,需要先做好試點,著力解決最突出的典型問題。
作為成都市最大的飲用水源地,郫都區承擔著主城區86.3%的飲用水供水任務。讓水源地的村民喝上合格的自來水,是一項最基本、最急迫的民生工程。
2017年6月,成都環境集團與郫都區簽訂投資合作協議,率先啟動實施“全域供水工程”。
據了解,此次郫都區實施的全域供水工作,采取“三步走”方式實現全域大管網供水。第一步“村通工程”,實現村村通達自來水;第二步“戶通工程”,采取農戶自愿出資、政府補貼原則,參照村級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的村級民主自治方式,提高自來水普及率;第三步是進行水源切換,提高供水品質。
目前,通過郫都區各級政府部門和成都環境集團的共同努力,郫都區全域供水工作已初見成效,基本完成村通工程。下一步將水源切換為成都自來水七廠供水,預計將有12個鄉鎮110余個社區實現通水,惠及約10萬居民。
做好“水”文章 守好“生命之源”
既要引來安全好水,還要管好污水排放。
為進一步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全面保障區域內居民飲用水安全,有效解決區域內環保問題,成都環境集團積極推進供排水協同發展,助力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據成都環境集團下屬公司成都市西匯水環境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健介紹,作為“11+2”全域供排水業務一體化的排頭兵,公司在集團的領導下,堅決貫徹成都市以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供好水,保障排水達標。目前,公司已經接管郫都區8座鄉鎮小污水處理廠。
李健表示,原來的鄉鎮污水處理廠規模小,投入少,缺乏專業的技術團隊,片區之間重復建設,產能達不到設計規模。成都環境集團接手后,充分發揮技術專業優勢,重新規劃集中收集污水系統,完善污水處理設施。片區集中規劃建設5或者6座大污水處理廠,既節約了建設用地,減少人力投入,又提升污水處理廠運營效率,后期也提高污水處理廠的抗風險能力,節約運營成本,保證排水達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同時,按照四川省“兩江標準”的要求,在產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方面,污水處理系統嚴格按照環保要求規劃、建設、運營,讓企業免除后顧之憂,為招商引資、產業園區發展保駕護航。
據了解,成都環境集團正積極將郫都成功經驗向“11+2”其他區域推廣,遵循“一區一策”原則,依托70年自來水生產供應的經驗,整合各區供排水資源。目前,集團已與雙流區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并組建合資公司,與新都、青白江、溫江等區簽訂代管協議。
成都環境集團立足新形勢下水務產業創新發展需要,正積極參與成都市新一輪水務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對標國際一流城市標準,助力全市水務發展體系重構。
同步加快建設李家巖水庫、自來水七廠三期等重大水務項目建設,實現雙水源供水、多水廠產水、同(聯)網供水,推進智慧水務工程,不斷提升市域供水安全系數與服務水平,為成都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夯實水務服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