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武漢市水務局供圖
昨日上午,武漢市水務局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今年全市排水防澇工作情況。會上,武漢市水務科學研究院發布了2019年版漬水風險地圖。據介紹,根據雨情及排水設施情況,今年全市共梳理出中心城區的46處易漬水風險點。其中33處與去年相同,11處老漬水點消失,此外又新增了13處。
抽排能力較2016年倍增
據預測,今年5月至9月全省總雨量大部偏多,可能會出現階段性強降水過程和區域性洪澇災害。從全國范圍看,處于武漢上游的湖南省部分區域,入汛時間比往年早了一個多月。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今年長江中下游,兩湖區域降水偏多,發生區域性洪澇災害的可能性極大。
嚴峻的形勢下,武漢于3月12日召開了全市防內澇工作部署會,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提出“小雨不漬水,大雨不內澇,暴雨保功能,特大暴雨保安全”的目標。
據介紹,2016年后,武漢全面啟動城市排澇能力提升工程,先后建成了江南、后湖四期、四新、港西二期等多個末端排澇泵站,中心城區累計新增抽排能力890余立方米/秒,總抽排能力達到1870余立方米/秒,相比2016年基本實現倍增。
提高抽排能力的同時,先后新、改、擴建巡司河二通道、夾套河箱涵、南湖連通渠等一批主干排水通道,構建起全市的22個排水系統。武漢市水務局相關專家介紹,綜合評估武漢中心城區排水防澇能力,基本能夠抵御日降雨量100-150毫米內的暴雨,不出現大面積、長時間漬水。
此外,在今年年底前,東湖低排泵站、白玉山明渠、武漢火車站排水出口等一批重點項目也將相繼建成,全市將再新增抽排能力90余立方米/秒,總抽排能力達1960立方米/秒。漢陽蔡甸東湖等地區抽排能力將大幅提升,周邊漬水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
四大水系將“空腹”迎汛
“湖泊是武漢面對強降雨削峰調蓄、緩解漬水的優勢,但如果調控不科學、不到位,可能會成為區域性漬水的重大憂患。”武漢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項久華介紹,武漢7個中心城區共有37個湖泊,總調蓄容積為1.56億立方米。經過全面部署和落實,全市湖泊水位目前正穩步下降,騰出庫容。
楚天都市報記者了解到,全市涉及“空腹”迎汛的主要有四大水系,分別為武昌地區東沙湖水系、湯遜湖水系、北湖水系和漢陽地區蔡甸東湖水系。以東沙湖水系為例,庫容調蓄到位后,180毫米以內的降雨,不會對周邊地區產生影響。
中心城區有46處漬水點
昨日,武漢市水科院發布最新修訂版的漬水風險地圖。根據雨情及排水設施情況,運用數據模擬分析,統計出武漢中心城區共有46處易漬水(風險)點,其中,發生100-150毫米以下強降雨時,可能發生漬水的點位40處;150毫米以上降雨時,可能發生漬水的點位6處。這也是武漢第四年發布漬水風險圖。
去年發布的漬水風險圖共有44處漬水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的46處中,有33處與去年重合,有11處因為排水設施完善等原因,已經消失在今年的漬水地圖上,同時也新增了13處漬水點。
武漢市水務局專家介紹,新增的漬水點原因有多個,既有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降雨增多、特殊的地勢地理條件不利于城市排澇等原因,易漬水點的產生還與在建工地施工影響排水管網正常運行、管網配套滯后、排水設施標準低、口徑小等因素相關。
例如,歡樂大道下匝道靠近青化路段、姑嫂樹路等漬水點,就是因為建設項目改變地面高程導致匯水范圍改變,而新增的漬水點。但隨著建設項目的完工,排水管網的同步改造,這部分漬水點也將消除。
水務部門7大舉措應對
“今年的46處漬水點,也是全市重點保障的區域,對此,水務部門提出了7大應對舉措,確保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盡量少受影響。”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市水務局將第一時間發布氣象預警信息,調度協調、掌握動態,通報情況。各區政府、區防指有關領導具體指揮調度。預報暴雨、大暴雨前,區水務部門的應急設備和人員,都將提前到位蹲點值守,出現漬水第一時間抽排處置。降雨時,區水務部門要第一時間上報漬水情況和處置措施,有利于統籌調度各方資源。交管部門負責交通疏導,嚴重情況下要適時封閉道路,避免人員和車輛被困。區應急管理部門要及時搜救被困車輛,保障人員安全。供電部門要負責外電的供電保障,尤其是立交、涵洞泵站的用電,同時,各區水務部門要負責各泵站的供電雙回路改造,或及時配備應急電源。
水務部門提醒,司機出行時,請密切關注交通信息和警示標識,及時調整路線。特別是漬水多發地帶立交涵洞,要關注涵洞處的液晶顯示和水位標尺,發生漬水時切勿涉險通過。記者潘錫珩通訊員黃金波廖宇智實習生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