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50 年代,蘇聯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國防部組建了一支精銳科研小組,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索互聯網之旅。之后,互聯網大規模發展,迅速擴散至全球。在中國,互聯網是因為聊天室和郵件收發被人熟知,同時也引領、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2008 年," 大數據 " 登上英國《自然》雜志封面專欄,從此為眾人所知。2011 年,麥肯錫公司開始利用大數據創造收益,此事引起國人重視,開始積極論證、著手探究。2014 年,貴州做 "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早于國內其他省份重點發展大數據產業。
近年來,貴州一直著力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同時也緊隨智慧城市建設的腳步不斷前行,并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眾多的建設經驗和典型案例。
智慧城市 水務先行
" 智慧城市,水務先行。構建智慧水務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茲事體大。" 貴州婁山云計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婁山云 ")總經理何世德說道。水乃萬本之源,只有活用水資源,才能讓每一滴水都實現其價值,方可續談建設智慧城市。
何世德向數據觀記者介紹到,我國是一個缺水大國,人均水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1/4。而我國城市水資源常常在供給、使用中出現跑、冒、滴、漏等浪費問題,但由于問題多發、難以人工監測、管理以及排查難度大,所以遲遲得不到解決。相關數據表明,國內城市平均供水管網漏失率平均達到 27%,而個別中小城鎮管網漏失率更高達 35%~42%。由此可見,我國不僅存在水資源嚴重短缺、嚴重浪費問題,還存在利用效率低的問題?,F在,水資源如何分配已得到解決,但水資源如何再節約,依靠傳統的技術手段難以得到迅速、良好的改善。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婁山云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設 " 智慧水務行業云大數據中心、智慧水務智能終端制造基地、縣鎮智慧水務建設標桿工程 " 三位一體的智慧水務云 & 端產業基地,用實際行動落實智慧水務,創引智慧城市的建設。
智慧水務建設困難重重
目前,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雖與諸多行業領域不斷進行深度融合,促進相關行業迅速轉型升級,但水務并未與其進行深度滲透交互。因此,智慧水務建設也出現了不少困難。
首先,智慧水務信息化建設相對其他領域來說要滯后一些。大數據技術在金融、工業、快消等領域涉入較早,這些領域的信息化建設也就相對比較完善、超前,技術應用基礎強。而水務領域探索較晚,相關硬件設備也處于一種匱乏狀態。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較為吃力。
其次,數據信息不完善。由于數據信息不完善、不精準、不及時,會導致應用系統使用被限制或數據決策結果不準確。目前,大多數水務信息化建設處于僅配置了簡易地理信息系統與水力模型信息化工具,水務數據信息收集不及時、不準確,沒有龐大數據作為支撐,水務數據信息化變革難以實現。
再次,建設成本高昂。何世德介紹到,由于水務信息化建設滯后、系統復雜等原因,智慧水務建設成本極高。在初期,一般提供商為水務公司建立整體的信息化系統費用就高達上百萬,當然,這還不包括其他的硬件及后期運作、維護等方面的投入。這對于水務公司來說,建設成本過高,智慧水務的建設困難重重。
最后,存在著數據孤島問題。何世德說道:" 建設智慧水務最重要的困難在于信息‘孤島’的整合。目前,一些水務公司雖建立了各類數據模塊,但數據是孤立的,沒有實現共享。很多公司處于一個業務一個系統的狀態,一家水務公司整個工作甚至需要好幾個系統共同運作,才能完成。" 只有將收集到的數據信息互通共享,才能打破孤島;只有將各模塊的數據信息全部收集整合、精準分析,才使得智慧水務的建設作用發揮到極致。
強強聯手打造全新的智慧水務運營模式
智慧水務建設不是簡單的數據粗收集,而是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統一的大數據管理機制,構建利民的大數據水務云服務平臺。于此,深圳華旭科技集團、中科曙光云計算集團、貴州婁山關高新區共同投資組建婁山云,打造了全新的智慧水務云服務平臺。
該平臺所有應用都在云上,即把基礎 PaaS 平臺及開發流程建好之后,平臺管理非常簡單,只需調用好 PaaS 底層的軟件和硬件資源,就可以為任何一家水務公司提供服務,打破了一個系統只針對一家公司服務的現狀。
除此之外,該平臺上的信息傳輸不再依靠傳統運營商網絡,而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地下管網、地理信息、水質、水壓、流量等信息快速準確地回饋到云中,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將海量水務信息進行及時分析、處理,做出相應的處理結果以輔助決策,以更加精細和時實的方式管理水務系統,使整個建設生產、維護管理及服務流程達到 " 智慧 " 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