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灑河鎮桃園村,離縣城22公里,灑河與灤河境內匯流,充裕的水資源讓這個燕趙腹地中的小鎮見證了數十萬人的奉獻犧牲,也見證了幾代水利人的平凡堅守。
站在灑河鎮的潘家口水庫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灤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質檢測中心副主任王少明指著眼前的水域說:“這里,與不遠處的大黑汀水庫,就是天津市的生命工程——引灤入津工程的水源地。”
用生命建筑生命工程
20世紀80年代前,天津并不缺水。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用水量急劇加大,天津的水量大幅減少。1981年夏秋之交,華北遭遇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干旱。生活用水由原來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還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苦澀咸水,水質極其惡劣,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天津一大怪,自來水腌咸菜”成了這座城市的寫照。
不僅如此,因為缺水,許多國家重點項目從天津遷到了其他地區。天津的部分工業,不得不停產或半停產。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因為缺水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當時,天津甚至擬定了工業分批停產和疏散城市人口的應急方案。
天津在干渴中掙扎著,黨中央果斷作出引灤入津的決策。1981年8月,新中國史無前例的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正式開工。
這是一個包括跨流域引水、輸水、蓄水、凈水和配水等綜合性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城市供水系統。引灤河道自河北省遷西縣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壩下至天津全長234公里,全線隧洞、泵站、管道橋梁等工程項目共有215個。當時,天津全民動員、全力以赴,施工高峰期義務勞動大軍和民工參建人員達到17萬人。
河北省寬城、遷西、遵化三縣人民,為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淹沒了數萬畝耕地和果園,幾萬百姓遷居他鄉。淹沒范圍包括承德、唐山兩地區四縣,11個公社40個隊,遷移人口3.07萬人,淹沒土地3.34萬畝,淹沒房屋1.91萬間。
工程要穿越我國地質年齡最古老的燕山山脈,在200多條斷層中建成一條12.4公里長的引水隧洞。打通這條穿過河北省遷西縣起伏的群山向西通向天津的引水隧洞,就成了工程的關鍵。“鐵八師負責的引水隧洞是引灤入津工程的咽喉,部隊指戰員僅用4個月時間就完成了15條斜井的開鑿任務,做好了施工準備;1年零2個月時間完成了10多公里的隧洞開挖和襯砌任務,比計劃提前1年多時間。”原鐵道兵第八師師長劉敏已年逾九旬,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老人依然歷歷在目:“1982年1月,鐵道兵第八師正式接到命令,參加引灤入津工程,部隊僅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打開了進入各個斜井口的通道,搶蓋了臨時住房5萬余平方米,比預計準備工期快了1個月。為早日鑿通隧洞,這支隊伍的17名戰士犧牲,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戰士永遠倒下……正是他們的奉獻和犧牲,僅用一年時間,1983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灤河水便流進千家萬戶,結束了天津人喝苦咸水的歷史。”
景忠山下的三屯營鎮,有一座引灤入津戰士紀念碑,是為紀念在引灤入津工程施工中犧牲的21名建設者而建。拾級而上,紀念碑上刻著21名犧牲人員的名單:17名戰士和4名工人。犧牲人員來自河北、云南、四川、黑龍江、湖南、山東……年齡最小的19歲,最大的42歲。
他們遠離家鄉,長眠于此。但是他們的精神并沒有塵封。每年清明節,都會有一位老校長帶著一群小學生來看望為引灤入津犧牲的英雄。幾經打聽,終于在遷西縣八里鋪村找到了梁瑞臣,他曾在八里鋪村小學當過13年校長。“每個清明節,我都會帶著3年級以上的學生到紀念碑前祭掃,引灤入津工程和為此工程而犧牲的人們,應該被銘記,他們的精神也該被歌頌和傳承。”梁瑞臣說。
終生保障生命線
水,是生命之源。保障引灤入津的水源就是保護天津的生命線。30多年前,為了保障引灤入津工程的水源,一大批大學生遠離家鄉來到這個偏僻的鎮上生活工作。王少明便是其中的一員。
1987年,大學畢業后王少明調到灑河鎮工作。“水利部海河委員會引灤入津工程管理局是一個正廳級單位,有1000多員工,其中50%以上是大中專學歷的技術人員。這些人大部分把家安在了天津,每兩周,有班車從鎮上往返4個多小時接送一次員工回家。我們這一批人很少調動,大部分人都在這里守了半輩子。”他說,“取水樣、檢測、記錄、總結……周而復始,水質檢測工作有些單調,但極其重要。”
王少明穿著工作服,站在蓄水20億立方米的潘家口水庫大壩前介紹:“如果你們3年前來,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那時離大壩600米之外都是養魚箱,10%的水面都被網箱覆蓋了。目前看到的水是經過治理之后的。”
從2000年開始,水庫周邊移民為求生計,利用水庫大規模發展網箱養魚,且大量采取投食喂養,導致水庫水質急劇惡化,到2014年,國家海委監測結果顯示,水庫水質已由三類變為五類,嚴重影響下游城市的用水安全,一度中斷輸水。2016年,河北省全面啟動引灤入津水源地網箱養魚清理工作,到2017年5月,依法清理了38982個網箱。
“消除主要污染源以后,水庫水質逐年好轉。”王少明一邊帶記者參觀海河委員會檢測中心的引灤工程分中心化驗室,一邊介紹每天需要對水庫水質檢測的29項指標,“目前,潘家口水庫的水質全年50%以上達到三級,達到飲用水的標準。”
網箱養魚治理結束,王少明和同事們又檢測到水庫中的氮磷指標增長,他們擔心這樣的環境會使藍藻生長污染水質,又開始為新的課題忙碌起來。
“盡管這些年又有了南水北調工程緩解天津的用水,但引灤入津工程的重要性是歷史性的,也是永遠無可取代的。我還有5年就退休了,我們這一批人大多都會在這幾年退休,希望年輕人能夠跟我們一樣,繼續守下去。”王少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