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網站1月8日訊(記者 劉艷芹)2018年,陜西省完成新建和改造基本農田51.1萬畝,占全年計劃任務的102.2%,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基本農田建設極大的改善了農業基本設施條件,提高了基本農田的面積和質量,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降低了農民群眾勞動強度和勞動成本,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
在基本農田建設中,陜西省立足農村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服務農業機械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最大限度優化現有土地資源,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堅持涉農資金整合,集中投放,充分發揮資金效益。堅持整架山、整面坡、整村整流域進行規劃,優先安排近村、近路、近水基本農田建設。有水源條件的地方,土地整治與水利配套一次安排,同步規劃、同步實施,打造規模化高標準基本農田。
各地利用基本農田連片開發、規模治理,引領農業產業升級作用大的龍頭企業,發展規模特色種養殖,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有的縣區初步形成了“農建搭平臺、產業唱大戲,企業建園區、農民得實惠”的“三農”工作新模式。許多地方結合基本農田建設從單純糧食生產轉向林果業、草畜林、養殖業、設施農業等多樣化生產,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增加了農民收入。永壽縣先后引進北京宏源京輝、陜西多維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流轉治理耕地2.2萬畝,發展立體種植和特色養殖,每年為本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50多人,帶動增收650多萬元。渭南市實行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新型現代農業產業及規模養殖,累計核桃栽殖面積達10380畝,栽殖葡萄600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