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問題日益凸現,我國治水的主要矛盾也已經從人民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要與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新形勢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鄂竟平部長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治水的工作重點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為主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為主,把“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作為新時代治水工作的總基調。
當前,我國節約用水管理水平與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需求、與生產方式的集約化轉變、與人民群眾的關切期待、與“節水優先”的標準要求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比較多。結合節水工作實際,“補短板”就是要基于節水工作薄弱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抓基礎工作,包括標準定額、計量監測、節水投入和體制機制建設等,“強監管”就是要把節約用水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配置調度的前提,以標準定額管理、計劃用水管理、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節水載體建設、非常規水源利用等工作重點,通過強有力的監管,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新時代水利工作方針和部黨組決策部署,堅持節水優先,強化節水意識,綜合運用法治、行政、科技、經濟手段,抓基礎,強機制,快突破,認真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全面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圍繞這一思路,當前我們節水工作的總體任務是:以用水總量強度雙控為目標,以標準定額管理為基礎,以國家節水行動為統領,加快節水法律約束,推動節約用水立法;強化節水行政監管,嚴格節水評價、計劃用水和監督考核;強化節水經濟激勵,推動節水財稅政策和水價、水權改革;強化節水科技支撐,加強用水計量監控和節水技術、工藝、產品推廣;強化節水社會參與,推進節水載體建設和宣傳教育,將節水貫穿于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節水優先”治水方針,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強溝通協調,狠抓工作落實,推動新時期節水工作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