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蓄水豐沛的清水海水庫。
柴石灘水庫。
美編王麗娜/制圖
公元前280年,莊蹻入滇,在滇池南岸“修池立國”,建苴蘭城;漢在金馬山西麓設益州郡谷昌縣,隋唐時期碧雞山麓建昆州城……依滇池湖濱而建的昆明城從此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建設水清、天藍、地綠、氣潔的美麗新昆明,一直是昆明人的共同夙愿,更是歷屆市委、市政府對市民的莊嚴承諾。近年來,昆明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工作,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量水發展,以水定城”的發展理念。
劃定“三條紅線”
實施最嚴水資源管理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但昆明受特殊地形地貌、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和極端氣候影響,常呈季節性、區域性缺水。如何破解水資源要素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瓶頸”成為發展中難以回避的問題。打破“瓶頸”,首要是對有限的水資源實行嚴格管理,保障水資源“取之有度”。昆明劃定“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并分解下達至鄉,建立水資源管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構建起市、縣、鄉三級行政區域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制度措施和由政府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考核體系,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水資源管理良好格局。
取水有道,用之有度。昆明市遵循水資源分布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展了對水資源綜合、水資源保護、城鎮供水、地下水應急備用水源、環滇自來水供水等規劃編制,出臺水資源保護規劃、重要江河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和分階段限排總量控制方案、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及供水配置規劃等。建立起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建設、面源污染治理、人口轉移”四大工程。推進以滇池為重點的市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十二五”以來,全面開展“環湖截污和交通建設、外流域調水及節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六大工程,深入開展滇池湖濱“四退三還一護”生態建設工作,滇池治理成效顯著。全市2017年與“十一五”末比較,用水總量增幅不大,萬元工業增加值下降61%,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至0.54,滇池、牛欄江水環境治理重點區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率94%以上,全市在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的約束控制下仍然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持續發展。
昆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已探索出一條以水資源為保障,構建和諧生態新昆明的發展模式。“三條紅線”的剛性約束,并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讓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調度、保護工作更趨科學合理,水資源應急和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以水資源倒逼產業轉型、布局調整的模式和量水發展、以水定城的模式基本形成。“節水優先”的治水理念,讓昆明對水資源的管控做到了嚴守紅線、強化監督、落實責任,將水資源管理、節約、保護3個重要環節有機結合,系統解決了總量與效率、水量與水質的雙控管理要求,也使昆明市水資源粗放利用方式得以轉變,水環境惡化狀況得以改善,并形成了有利于水資源節約保護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水生態文明建設踏雪留痕。
水源保護管理
邁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
飲水思源。穩定清潔的水源才能為城市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提供強有力保障。1981年,全國第一個飲用水源保護區——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在昆明建立。37年后,昆明市已建立了松華壩水庫、云龍水庫、清水海水庫、寶象河水庫、大河水庫、柴河水庫和紅坡-自衛村水庫等7個重點飲用水源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面積達1855.84平方千米,約占昆明市國土面積的9%,保住全市賴以生存的潔凈水源將是當務之急?!独ッ魇兴扇A壩水庫保護條例》《昆明市清水海保護條例》《云南省云龍水庫保護條例》及關于進一步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水源區保護管理法規和政策的出臺實施,逐步健全昆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區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飲用水源區保護管理工作逐步邁進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
飲用水源安全事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和諧穩定,責任重于山。為此,昆明嚴格依法審查進入飲用水源區項目,嚴控飲用水源區內建設與水源保護無關項目,杜絕有污染的企業和項目落戶飲用水源區。自2005年,對重點飲用水源區開展了以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建設和人口轉移為重點的水源區綜合治理工程,重點飲用水源區“禁花減菜”3.9萬畝,建成有機農業基地2萬畝,推廣種植無公害產品15.7萬畝,實施測土配方142.5萬畝,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農藥化肥施用量顯著減少,面源污染得到控制,有效改善了重點飲用水源區的生態環境。同時,因地制宜在云龍水庫、清水海飲用水源區建成并投入使用270套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施水源區主要入庫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水源區現已是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完備的制度保障和精準措施“雙管齊下”,現今,全市重點飲用水源區水質達Ⅲ類水以上。主城7座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庫,平均向昆明主城日供水110萬方,實現城鎮飲用水水源水量充足、水質優良、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有效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
加強用水管理
節水優先量水發展
如何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昆明不斷加強計劃用水管理,借助經濟杠桿促進各計劃用水單位科學、合理用水,不斷提高用水效率,推進水平衡測試,算清“水賬”,杜絕“跑、冒、滴、漏”。全市以制度、措施積極鼓勵用水單位開展節水型企業(單位)和節水小區創建,樹立先進典型。到去年底,全市累計完成724家用水戶的水平衡測試工作,創建375家節水型企業(單位)、178個節水小區。
死水經不住瓢舀,昆明不斷挖掘水資源潛力,加強雨水污水利用,增加第二水源總量,早在2006年,就編制實施城市節約用水專業規劃,明確了節水規劃的總體目標、節約用水的基本對策及近期節水工作實施內容。2013年又編制實施昆明市城鎮再生水利用專業規劃,指導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明確城市雜用水和工業用水再生水利用率近期和遠期規劃目標分別達15%以上和25%以上,其中中心城分別達20%以上和30%以上。在科學規劃的指引下,昆明城市再生水利用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模式,在污水處理廠全面提標改造的基礎上,啟動以道路新建及改擴建、雨污分流工程項目等市政工程建設為依托開展再生水站及配套管網建設。目前,昆明主城區再生水已啟用7個水質凈化廠及經開區倪家營再生處理廠、經開區普照再生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規模13.9萬立方米/日。主城區建成再生水供水主干管約350公里,再生水用水戶達343戶。同時,由符合條件的新建項目建設單位按照節水“三同時”的要求建設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將再生水回用于建設項目內的綠化、道路澆灑、景觀、公共設施衛生間沖廁等。自1998年起步建設到去年底,已建成519座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總設計處理規模約15.9萬立方米/日。
1999年至2017年,全市累計創建75家節水型工業企業。推廣節水灌溉方式、配套建設節水工程、實施抗旱節水節肥配套技術。階梯式水價、計劃用水管理和累進加價收費制度已基本覆蓋全市,縣城1.2萬個用水戶納入了計劃用水管理,累計開展水量平衡測試726家、創建節水型單位375個、節水型小區178個,建成分散式再生水設施519座,設計規模15.94萬立方米/日,建成雨水收集利用設施268座,設計規模19.4萬立方米/日,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14%……一組組數據,見證著昆明“量水發展”走過的足跡。
“渴水之城”
變身“海綿城市”
2009年9月,昆明市結合城市水資源嚴重短缺和治理保護滇池的需要,創新制度出臺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規定》,要求主城區新建工程項目建設時,要按照低影響開發理念,因地制宜地同期配套建設雨水綜合利用設施。2016年以來,昆明市積極響應國家和省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結合前期城市雨水綜合利用工作的基礎,把滇池流域水環境治理與“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以滇池流域為重點,從區域流域入手,在全市范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目前,昆明市已有268個建筑與小區項目同期配套建設了“海綿”設施;有65條城市道路采用了雨水生態斷面技術;51個已建成的公園綠地補建了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建成了5.4萬畝湖濱生態濕地(林帶)。同時,為了綜合解決城市雨污混流及城區部分區域雨水淹水點問題,昆明市還結合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主城二環路以內開展了雨污調蓄池試點建設,共建成17座調蓄池,總容積為21.24萬立方米,配套管網17.7公里。
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再生水在節水減排、污水資源化利用、滇池治理與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昆明從一座“渴水之城”逐步變成會“呼吸”“吞吐”的“海綿城市”,歷年累計城市節水量已達6.6億多立方米,相當于滇池容量的三分之一。2011年,昆明榮膺“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2015年順利通過國家復查。
水利建設
跨越發展沖破“瓶頸”
1912年,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在昆明市郊的螳螂川上建成發電,開創了中國利用水能資源的先河。而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只有1座?。ㄒ唬┬退畮臁?29座小壩塘,庫容僅179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8萬畝。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水利建設扶搖直上。“十二五”期間,全市完成水利投資140.1億元,較“十一五”47億元增長198%,年平均增長17%。“十三五”前兩年,分別完成水利投資45.2億元和55.7億元,較上年增長30.8%和23.2%,水利投資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到去年底,昆明已累計建成各類水庫843座,其中:大型水庫4座,中型水庫24座,蓄水總庫容22.02億立方米。掌鳩河引水工程、云龍水庫、清水海供水項目、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柴石灘灌溉工程、滇中引水工程……一批惠民工程相繼建設,滇池流域逐步形成攔、蓄、引、提、排、灌、供、防的水利體系,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遠超國際公認40%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標準。
在2009年以前,全市建成的“五小水利”工程約9.1萬件,山區和半山區因水利建設標準低,供水系統配套并不完善,季節性缺水、水資源利用率低仍是制約發展的“瓶頸”。為徹底改變山區生產生活條件,從2006年,水務部門每年都安排解決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十一五”期間,全市完成的農田水利建設投資是“十五”的1.8倍,完成的“五小水利”工程件數為“十五”的3倍。為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能力以及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效益,昆明連年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列為市政府承諾的惠民實事。
“十二五”期間,以“一戶兩窖、一村一池、一箐一塘”原則,全力推進以“愛心水窖”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建成“五小水利”工程約24.48萬件;解決77.34萬農村人口和2.97萬農村學校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興建集中式供水工程2200處。“五小水利”工程的跨越式發展,有效緩解水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基本扭轉山區、半山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
隨著云南省目前投資最大、中央補助最多、工程建設最快的單項水利工程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的建設并投入運行,有效提高了全市的水資源承載力,也在改善水環境質量、保障城市應急供水及為下游興利防洪服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效用。如今,在工程出水口(北京路延長線)建造的亞洲最大的人工瀑布,成為昆明水生態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和市民的親水勝地,為城市發展增添了魅力。
2017年4月8日,在挖掘機的巨大轟鳴聲中,柴石灘水庫灌區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柴石灘水庫灌區工程作為“十三五”期間全國172件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一,是云南省以滇中調水為重點的7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昆明投資最大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全市唯一被列為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工程2020年建成后,將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高水高用、優水優用”的典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水利扶貧資金
化解貧困地區“用水難”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吹響了脫貧攻堅的集結號。昆明提出將當好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和火車頭,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務部門也領受進軍令,對照“兩不愁、三保障”關于飲水安全有保障的考核標準,積極投身水利扶貧的攻堅戰。
為支持脫貧攻堅,2017年,全市已下達水利扶貧資金2.45億元,重點用于貧困地區集鎮供水、“五小水利”和農村人飲鞏固提升、重點水源工程、防洪減災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全市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重點將在東川,2017年至2018年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成后,可覆蓋阿旺、湯丹等7個鄉鎮11.142萬人供水。現2018年第一批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已收尾;第二批鞏固提升工程正在安裝管道、修建水池,預計今年底全部完工。2017年至2018年烏龍等7個鄉鎮集鎮供水工程建成后,可對紅土地等7個鄉鎮9.5664萬人提供飲水保障。一項項惠民工程的落地實施,為山區送來了安全水,也讓貧困群眾和城里人一樣能喝上潔凈的自來水。
回望昆明水利建設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正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縮影,它將激勵我們在加快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的道路上繼續揚帆遠航。(記者 杜仲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