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以來,自治區水利廳認真貫徹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按照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認真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在構建水安全生態體系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切實發揮水利在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40年來,我國奏響改革開放的偉大樂章。內蒙古水利工作順應時代發展,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上,始終銳意進取,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始終以解放思想帶來的一系列創新實踐為起點,不斷探索、不斷發展,始終把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水利保障、為和諧社會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作用放在首位。在這40年的改革過程中,水利工作開始注重大規模開發利用,注重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強調“建管并舉”。通過40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水利建設穩步推進,防洪減災能力不斷增強,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農田草牧場水利基本建設持續快速發展,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作成效顯著,水資源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治理生態效益逐漸顯現,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水利各項改革不斷深入,水利事業為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適應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需求的不斷延伸和水利工作領域的不斷擴展,水利廳及時調整水利發展的定位與思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為背景,審視和謀劃水利發展,不斷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障能力;確定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立人水和諧社會為目標,指導全區水利工作的開展,為自治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鳥瞰河套 沃野千里
40年來,全區水利建設總投資達1029.54億元,僅2017年投資(214.76億元)就與改革開放30年累計投資(237.12億元)基本持平(在不考慮物價漲幅的因素情況下);主要江河修筑堤防從1978年的1254.427公里,增長到現在的7687.93公里,為沿河兩岸安全生產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強有力保障;發展耕地灌溉面積從1978年的1381.01萬畝,增長到現在的4762.2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從1978年的一片空白到現在的4200.66萬畝;全區水庫從1978年的463座(總庫容10.18億立方米),增長到現在的617座(總庫容104.45億立方米),為內蒙古糧食生產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水土保持治理面積從1978年的1099.45萬畝增長到現在的20326.58萬畝;建成農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13萬余處,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0%以上,1303萬農村牧區人口受益。
總干渠新貌
40年來水利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水利發展思路不斷深化與完善
改革開放初期,水利工作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一重要論斷的指引下,進行大規模的打井發展灌溉,積極修建水利工程,以增強農牧業生產條件和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為主要工作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需求的不斷延伸,水利的工作領域從單一為農牧業服務擴展到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上來,水利工作逐步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背景下審視和謀劃,不斷提升水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使水利發展的目標、速度、規模、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動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新時期水利工作的主要目標。近年來,自治區水利廳堅持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推動傳統水利加快向現代水利轉變。
水韻歡歌
水資源節約保護得到加強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資源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內蒙古是一個嚴重缺水地區,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水資源量為545.95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285億立方米。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2.3%,但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總量的1.9%,人均水資源量雖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但耕地畝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加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資源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管好用好有限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支撐和保障能力,是水行政主管部門履行強化社會管理、增強公共服務、參與宏觀調控職能的重要任務。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水利法制體系不健全,水資源管理保護存在短板。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實施后,水利工作逐步進入依法治水的軌道,相應的水資源管理工作納入水利工作的范疇。
水資源管理法制體系逐步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以來,內蒙古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積極推進水資源管理法制體系建設,先后制定出臺了《自治區實施〈水法〉辦法》《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管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行業用水定額》《內蒙古自治區水功能區管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節約用水條例》《內蒙古自治區閑置取用水指標處置實施辦法》《內蒙古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內蒙古自治區水權交易管理辦法》以及正在起草的《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生態保護和治理工作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水管理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使水資源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地下水調查評價、水中長期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完成了全區第二次水利普查和開展內蒙古自治區全國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為摸清全區水資源承載能力提供了數據支撐;實施了取水許可和計劃用水制度,目前,內蒙古各級保有有效取水許可證6050套,批準取水許可水量84.901億立方米。對取用水戶實施計劃用水管理,使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管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能力得到加強。
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加合理。自2002年5月起,內蒙古逐步開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布局的水資源論證,全區近50%的工業園區完成規劃水資源論證批復,鄂爾多斯煤電基地、和林格爾新區等規劃均開展了水資源論證工作。自治區本級相關規劃及建設項目全部開展了規劃水資源論證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在滿足項目合理用水需求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嚴格控制地下水,合理開發地表水,鼓勵中水、疏干水等非常規水源的利用,使得非常規水源利用量逐年穩步提高。
積極探索水權轉換、節水用水補償等機制,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黃河干流水權轉換,相繼制定出臺了《自治區閑置取用水指標處置實施辦法》《自治區水權交易管理辦法》等制度,明確了水權交易的范圍和類型、交易程序、交易監管等內容,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和保障水權交易行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優化配置水資源中的重要作用。水利廳組建的水權收儲轉讓中心與企業簽訂了《內蒙古黃河干流水權盟市間轉讓合同書》,共批復沿黃各盟市轉讓水量1.18億立方米,解決了75個大型工業項目的用水指標,為全區工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水資源保障。
實施節水改造后的渠道
鄂爾多斯市水權轉換節水項目
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取得成效。隨著內蒙古經濟的快速發展,地下水開采量不斷增加,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超采已成為內蒙古生態文明健康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為治理地下水超采,2011年,內蒙古印發了《自治區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劃定33個超采區,并制定了壓采計劃和措施;2015年,又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超采區和重要水源地水量水位雙控方案》,提出到2020年除3個大型超采區外,所有超采區達到采補平衡,水位達到控制水位,3個大型超采區壓采量達到60%以上。同時,內蒙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超采區整治力度:一是編制治理方案,完善法規制度。要求各盟市按照“一區一策”的治理原則編制超采區治理方案,明確治理目標和時間表,細化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和相關取用水戶的治理責任,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目前,33個地下水超采區全部編制了治理方案,明確了年度治理計劃,并按計劃開展超采區治理工作。為建立“監測監控手段完備、預警管控及時有效、信息資源互通共享、責任措施落實明確、多方協同合力共治”的地下水生態保護與治理長效機制,實現地下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內蒙古組織開展了《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水生態保護和治理實施綱要》《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水生態保護和治理指導意見》的編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待批復實施。進一步強化地下水取水許可管理。對于超采區范圍內,一律不予審批使用新增地下水建設項目,對于原取用地下水的企業逐年削減許可水量,積極協調督促盡快置換為地表水或者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加大對違規取用地下水行為的執法力度。特別是對超采區違規取用水的工業企業依法依規進行嚴厲處罰。按照超采區治理方案,各地因地制宜通過采取壓減灌溉面積、實施高效節水、調整種植結構、水源置換等措施,確保地下水超采治理進度的順利推進。嚴格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作為超采區治理“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責任主體,將全區33個超采區治理目標納入對盟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通過考核進一步推進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實。
水政執法人員夜查采砂場
不斷強化水資源管理的剛性約束。長期以來,全區總供水量年均增長不足1%,遠低于自治區同期GDP增長速度。特別是在內蒙古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后,全區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十一五”末2010年的40立方米/萬元下降至2017年的20.42立方米/萬元;節水灌溉面積從1978年的空白增加至2017年的4200.66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不足0.35提高到0.538;國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監測覆蓋率由“十二五”初期不足20%,達到2015年100%;入河排污口和其他水功能區也由基本全無監測到現狀的逐步全覆蓋、常態化監測。2017年,國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72.6%,比2013年提高26.3個百分點。
水資源監控能力進一步加強。一是地下水監測進一步加強,內蒙古對地下水逐年實施監測井建設,已按計劃實施6年,建成監測井3687眼,基本建成覆蓋全部超采區的地下水監測網絡,為超采區治理和地下水保護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持。二是組織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一期、二期工程建設,實現全區許可水量80%以上和全自治區總水量50%以上取用水量在線監測,其中5萬畝以上灌區渠首取水全部實現在線監測,1萬畝至5萬畝灌區渠首實現在線監測或規范計量。
節水環保型企業
節水型社會和水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節約用水,提倡全社會節水,形成高效率、充分利用水的節水型社會,是一個戰略問題,也是從我國國情出發的一項基本國策。根據國家要求和自治區水資源實際,內蒙古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先后實施了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通遼市4個國家和自治區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創建了烏海市、呼倫貝爾市2個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開展了海拉爾區、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市等5個自治區級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創建工作。開展了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目前,全區共有15個旗(縣、市、區)達到了《節水型社會評價標準》(試行)的要求。隨著水生態文明城市、節水型社會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相繼實施了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整治、水污染防治等一批綠色生態工程,使全區水環境得到持續改善。通過實施污水處理廠建設和升級改造等措施,提高了城市污水處理率和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率,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通過濕地保護、涵養區建設、植被帶建設、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風沙減少、濕度提高,空氣質量顯著改善。制定了《全區水功能區劃和水資源保護規劃》,進一步加強節水工作的領導,積極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和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大力推行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制度,開展了流域、區域取水許可總量控制和年度用水計劃,制定了《自治區行業用水定額標準》,有計劃地開展流域、區域水量分配工作。從2007年開始,內蒙古大力發展節水型單位建設工作,目前,全區共建成節水型企業、機關、學校、幼兒園、社區和服務業等各類節水示范載體800余處,自治區級節水型機關建成率達63%,提前完成“2020年自治區50%以上行政機關建成節水型機關”的目標。自治區累計安排3000萬元水資源費,分6批對155個節水型單位以“以獎代補”形式進行了表彰獎勵。
民生水利建設邁出新步伐
水利與人民群眾的生命、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內蒙古水利工作始終把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切實解決好關系民生的水利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不斷探索努力,取得了顯著成績。鐙口工業供水工程等一批工業供水項目開工建設或完工;“引綽濟遼”調水工程已開工建設。自治區各行業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從1985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107.3億立方米/年增長到2017年的185.78億立方米/年,有效保障了全區農業安全生產,錫林郭勒盟7個電源點、鄂爾多斯市4個煤制天然氣項目和4個電源點等國家、自治區重點項目,為自治區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冰層被炸開
全力抓好防汛(凌)抗旱工作,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內蒙古水旱災害頻發,防汛(凌)抗旱減災事關自治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全區各級水利部門始終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搶大險、救大災,全力抓好防汛(凌)抗旱工作,科學應對1981、1998等年份較大洪水,將洪災干旱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發揮了顯著的減災效益。據不完全統計,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治區境內黃河干流共堆積冰壩290余次,特別是2008年特大黃河冰凌汛災,由于準備充分,措施得當、搶防及時,均未造成重大損失。內蒙古地屬干旱半干旱地區,“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其顯著特征,多年來,旱災每年約造成內蒙古3.41億元的經濟損失,2001、2004、2008等年份均出現重大干旱災害,全區各級水利部門深入災區全面掌握和分析旱情,認真研究部署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并舉,節流開源并重,因地制宜、合理調度水資源,有效地遏制了旱災進一步擴展。
察爾森水庫
紅山水庫
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
著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加大了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一批大中型骨干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先后興建了河套灌區總干渠、紅圪卜揚水站、海日蘇、萬家寨、紅花爾基、德日蘇寶冷、三座店、尼爾基、綽勒、察爾森、海勃灣水利樞紐等工程,在控制江河水量,發揮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等綜合效益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十五”以來,國家加大了投資力度,進行了大規模的堤防加固工程建設,使內蒙古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的防洪減災能力普遍增強,防洪標準也由5至20年一遇提高到20至50年一遇。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方面,全區先后對473座水庫實施除險加固工程,使內蒙古江河干、支流調供水量能力明顯增強,有利地保障了自治區的糧食安全、飲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從2011年開始,內蒙古對黃河內蒙古段進行了防洪工程建設,工程建設涉及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和烏海市6個沿黃盟市,工程類型多,主要有河道治理、堤防工程、險工控導工程建設等,累計投資58.8億元。其中,黃河內蒙古段二期防洪工程被國家確定為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隨著防洪工程的實施,黃河內蒙古段堤防防洪、防凌標準得到大幅度提高,黃河內蒙古段防洪防凌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萬家寨水庫
三盛公水利樞紐
海日蘇水利樞紐
尼爾基水利樞紐
鄂爾多斯鄂前旗時針式噴灌青貯玉米種植
農村牧區水利持續快速發展,為農村牧區建設小康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內蒙古灌溉農牧業在全區農牧業發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水利工作立足于為農村牧區的經濟社會建設服務,通過興建水利工程、打井配套和加強灌區改造等手段,農田水利建設成效顯著,農牧業灌溉面積迅猛增長。隨著自治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農牧業灌溉方式逐漸從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向節水灌溉轉變。積極推進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加大使用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力度,大力發展節水高效型農牧業,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設施和避災農牧業,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現代節水技術促進農牧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促進農牧業經濟從外延型向內涵型、數量型向質量型、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推進了現代化農牧業發展進程。從“九五”開始,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已經成為全區農田草牧場水利基本建設的一個顯著特點。
水利科技人員現場安裝調試節水灌溉設施
為解決內蒙古資源性、工程性、結構性缺水矛盾,把農牧業節水灌溉作為戰略工程全面推進,優化農牧業用水布局,調整用水結構,采取最節水的綜合措施和最嚴格的管理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從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轉變,從工程管理向資源管理轉變,2010年,自治區政府批復并印發了自治區水利廳編制的《內蒙古自治區新增“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綱要”制定了中長期的農牧業節水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區域布局和措施,科學指導和規范農牧業節水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自治區水利廳按照國家總體部署,實施了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工程。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內蒙古實施了河套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并以此為重點示范項目,帶動了全區14個大型灌區的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有力地推動了灌區節水改造建設步伐。
多種形式節水
水價改革發揮積極作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取得成效。多年來,供水單位運營成本較高、農牧民用水價格偏低,一直困擾著農村牧區水利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開展水價改革就是要在保證用水戶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時,建立多用水多花錢,少用水少花錢,不用水得補貼的機制。自治區水利廳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出臺了《自治區水價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科學、合理地確定各地區、各單位、各行業的用水價格,進一步理順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體系,逐步實行終端水價,充分發揮了價格對調節用水方向和用水結構的杠桿作用。
從2008年開始,內蒙古已實施了30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和示范項目,累計批復中央和自治區資金2.92億元。通過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加強農業用水計量,合理調整農業水價,建立精準補貼機制,改善灌溉面積50萬畝左右,惠及人口2萬多戶,有效推進了河套灌區、鄂爾多斯黃河南岸灌區和小山灌區等大中型灌區農業水價調整工作。2017年,自治區安排資金2.7億元專項用于18個改革試點旗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批復實施改革面積166萬畝,配套計量設施7513套。2018年,安排項目建設資金19.83億元,與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同步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310.68萬畝。通過廣泛宣傳教育和支持引導,灌區涌現出一大批農民用水者協會等群眾組織,農民從被動用水到主動參與,自覺交納水費,主動出資管理田間工程,田間渠道工程管理走入多元化、科學化的良性循環軌道。
同時,堅持把以水為中心的小建設、大保護,作為保護草原、發展畜牧業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來抓,依托自治區財政專項牧區節水灌溉飼草地建設項目、國家牧區水利試點項目、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等一批重點牧業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大力發展灌溉飼草料地建設,為草原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開辟了新的途徑。
全力推進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作,并始終將其列為解決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水利部門的不懈努力下,全區農村牧區供水工作經歷了從飲水解困工程建設到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發展歷程,全區農村牧區飲水工程建設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分散到集中迅速發展。40年間,已建成農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13萬余處,累計受益農牧民1303萬人,為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著力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構筑祖國北疆生態屏障。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逐年增加建設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工程項目建設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籌兼顧。在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措施,把加強生態建設與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加強生態建設與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結合起來,把改善生態環境與增加農牧民收入和當地經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重點工程項目的骨干和帶動作用,全區水土流失治理以每年650萬畝以上的速度遞增。切實加強草原區和風沙區水源工程建設,科學開發利用水土資源,既解決了農牧民的飲水困難問題,又增加了生態用水,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和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十五”以來,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把自治區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戰略要求,各級水利主管部門不斷加大水保工作力度,生態修復與預防監督力度不斷增強,全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累計達到20326.58萬畝,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呈現出全面發展、協調推進、效益彰顯的良好態勢,在從根本上改善和遏制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狀況、全力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維護邊疆穩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牧區節水灌溉飼草地建設
推進水利管理和改革向縱深邁進,增強水利事業發展后勁。40年來,水利從“重建設、重開發”向“建設與管理并重、開發與保護并重”的轉變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逐步形成了與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水利發展模式。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按照國家、自治區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和任務要求,水利廳堅持問題導向,全面系統推進,積極探索創新,強化督察指導,水利改革亮點突出、成效明顯。
管好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2002年,根據國務院《關于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內蒙古結合實際,先后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區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通知》。到2008年底,自治區編委正式批復紅山水庫管理局、黃河工程管理局、鐙口揚水灌區管理局3個自治區直屬水管單位的機構編制,均定性為準公益性事業單位。全區333個水管單位基本完成水管體制改革任務。進一步深化了小型水利工程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對農村用水合作組織的培育的推廣力度,全區有120處小型水利工程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累計達到5.9萬處。
水管體制改革主要取得3方面的成效。一是明確了水管單位的類別和性質,列入了編制管理部門的事業單位序列。全區水利系統所屬298個水管單位全部劃分了類別,明確了性質。169個水管單位定性為純公益性事業單位,129個水管單位定性為準公益性事業單位。參加水管體制改革的水庫管理單位157個,定性為純公益性事業單位98個,占總數的62%,定性為準公益性事業單位59個,占總數的38%。二是暢通了管理經費來源渠道。自治區水利工程基本為公益性質,納入了公共財政范圍。三是廳直屬管理單位改革成效明顯。紅山水庫管理局、黃河工程管理局、鐙口揚水灌區管理局等廳直屬3個管理單位,納入了自治區財政扶持范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2016年10月,內蒙古黃河工程管理局通過了國家級水管單位考核驗收。
不斷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2010年,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原則上應達到本部門或本單位行政許可審批項目數量的1/3”的要求,自治區水利廳在原有35項審批項目的基礎上清理了11項。隨后,為切實落實國務院審批制度改革要求,按照自治區統一部署,自治區水利廳在2012年至2017年,不斷深化水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多次取消和下放自治區水利廳牽頭負責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目前,行政許可保有13項,較2010年初減少了60%。
引綽濟遼簽約儀式
持續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為解決水利發展與資金緊缺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多渠道、多元化籌集水利建設資金,自治區水利廳主動適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借鑒區內外做法,在加大爭取國家投資力度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設市場化運作步伐,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籌資、市場運作、企業開發的良性運行機制。組建成立了內蒙古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目前,資產已達200多億元,為加快水利市場化步伐搭建了一個有效的融資平臺。近年來,與國開行、農發行合作,在多個供水項目使用國債基金11.3億元。進一步建立與銀行、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取得銀行授信額度超過125億元。2012年,在中國銀行間交易協會注冊中期票據20億元,成功發行11億元。2016年,成功推動內蒙古蒙水水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實現了與資本市場的直接對接。2003年,內蒙古率先在黃河流域開展了水權轉讓試點工作,利用企業投資以及整合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等項目的投入,對河套灌區沈烏灌域87.17萬畝農田灌溉工程進行節水改造,工程完成后節水量2.35億立方米,可轉讓水量1.2億立方米,水權轉讓指標分配給了鄂爾多斯、阿拉善盟、烏海市的15家用水企業,組建的水權收儲轉讓中心與企業簽訂了《內蒙古黃河干流水權盟市間轉讓合同書》,2018年上半年,自治區跨盟市水權轉讓一期試點的工程施工已全部完成,2018年12月11日,水利部會同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內蒙古水權試點項目進行了驗收。驗收組對內蒙古水權試點項目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內蒙古水權試點項目的實施,全面提升了試點區農業節約用水,促進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取得顯著成效,為全國水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實踐經驗,在全國具有引領性、開創性,值得認真的借鑒和推廣。為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內蒙古自治區閑置取用水指標處置實施辦法〉的通知》要求,內蒙古對未履行合同企業的黃河盟市間水權轉讓水指標2000萬立方米收回,并通過中國水權交易所進行了公開交易,最終內蒙古榮信化工有限公司、烏海神霧煤化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達成受讓意向,2000萬立方米水權交易水指標全部簽約。2017年11月,再次收回4150萬立方米/年閑置水指標,在自治區水權交易平臺進行協議轉讓,解決了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和阿拉善盟等沿黃盟市的28個工業項目及現狀3800多萬立方米取用地下水的水源置換問題,水權交易邁出實質性步伐,對內蒙古乃至全國深化水利改革、探索水權交易、解決突出水資源、水環境問題和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鶴舞黃河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改革取得實效。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直沿用集體管理。1978年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后,集體所有制基本解體。在改革開放后的十幾年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管理長期處于“缺位”狀況,導致灌溉農業效益衰減,農業生產出現滑坡。為切實解決這一關系農村水利發展的實際問題,內蒙古積極推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確建設主體和管護責任,支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發展,實行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將工程的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和用水的決策權交給農民,調動了農民“自己事自己辦、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積極性,保障了工程效益的發揮,解決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主體缺位問題。2014年,完成阿榮旗、扎魯特旗、烏拉特前旗3個試點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涉及改革的6.9萬處農田水利設施全部明晰了工程產權,發放農田水利設施產權證書4687份,建立落實工程管護經費的長效機制,3年來,共落實財政維養資金3478萬元。同時,按照水利部關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整體部署和自治區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實施方案的具體安排,14個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旗縣改革試點工作全部完成。初步統計,本次涉及各類小型水利工程共45.83萬處,已全部明晰工程產權。40.7萬處工程頒發產權證書,40.89萬處工程落實了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安排中央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資金2.09億元,部分旗縣將維修養護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加以落實。
河湖景觀
河湖長制見成效。在全區實施河湖長制推動全區河湖治理的工作中,內蒙古于2016年全面啟動河長制各項工作。目前,已建立起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四級河長組織體系和工作制度體系。2018年8月,將自治區河湖長體系從單總河湖長升級為雙總河湖長,將建立湖長制納入河長制工作體系同部署、同推進。目前,各地黨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河湖長制推進格局基本形成。全區按照中央要求落實了自治區、盟市、旗縣、蘇木鄉鎮四級河湖長共6692人,其中,河長6450人,湖長534人(292人兼)。自治區黨委、政府8位領導擔任自治區級河湖長,李紀恒書記擔任自治區第一總河湖長、布小林主席擔任總河湖長,黨委副書記和分管水利工作的政府副主席分別擔任副總河湖長,分管外事、工業、環保工作的政府副主席也分別擔任自治區重要河湖的河湖長,各級河湖長均由黨政領導擔任。通過實施河道清理、河湖清淤疏浚、河道生態岸線治理、開展巡河巡湖綜合執法檢查等措施,河湖管理保護初見成效,已從“見河長”轉變到“見行動”、“見成效”上來,河湖面貌已得到明顯改觀。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內蒙古水利發展的改革實踐,讓一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水生態文明圖景,在邊疆草原鋪展;一場關乎2500多萬全區各族人民福祉、關乎靚麗內蒙古的水利建設事業,正闊步邁向新的征程。(李建國)
水清岸美
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