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浙江歷來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早在2003年,“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率先在浙江啟動實施。15年的砥礪奮進,浙江建成了2.92萬處供水工程,農村供水人口約3200萬人,基本結束了千萬農民喝水難的歷史,農村飲水安全得到了長足發展。然而,對照城鄉供水同質的新標準,對照新時期美麗鄉村的需求,對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全省仍有800余萬農村供水人口的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有待提高,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迫在眉睫!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2018年,浙江省正式啟動實施“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省努力構建起以城市供水縣域網為主、鄉鎮局域供水網為輔、單村水廠為補充的三級供水網,基本建成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管理的農村飲用水體系,完成涉及農村803萬人的飲用水達標提標建設任務,全省農村飲用水達標人口覆蓋率達到95%、農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證率達到95%、農村供水工程水質達標率達到90%、全省城鄉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人口比例達到85%,全面建立健全農村飲用水縣級統管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實現城鄉居民同質飲水。
一滴水,可以映照千萬農民的生活品質;一滴水,可以折射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實施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行動的號角已經在浙江大地吹響。堅持城鄉飲用水同質標準,落實縣級統管責任,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這場“從源頭到龍頭”保障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的行動,為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保障,為實現“兩個高水平”目標注入了新的動能。
強化源頭保障,構建保供水大格局
飲用水是廣大農民的“生命線”,水源又是“生命線”上最重要的一道關口。
因為“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貌特征,我省在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單村供水工程,水源保障能力偏弱。特別是干旱高溫季節,水量不足時有發生。
為提高供水保證率,強化水源保障,我省著力加強區域水資源統籌調配,充分利用水庫、山塘、小水電等已建工程現有條件,城市水廠以大中型水庫為主水源;鄉鎮水廠以小型水庫為主水源,綜合實施庫塘(山塘)聯調、多塘聯供;單村水廠以山塘、溪流堰壩為主水源,大力實施原水管道延伸,積極引流小電站發電尾水,形成農村供水工程“多源互濟”的保障格局。
在典型山區市麗水,今年3月1日起,由麗水市人大常務委員會頒布的《麗水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以立法的形式落實“用上佳的生態理念保護這一片青山綠水”。該《條例》也是全省首個關于農飲水水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
水源有了保障,農民喝好水就有了指望。而一根根延伸至農民家門口的自來水管道,不僅連接了生命之源,也是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
在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的村道上,當地水庫聯村供水項目的水管鋪設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這幾年我們不斷在提升發展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農村飲用水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限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條件,我們的工作與老百姓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群眾對繼續改善農村飲用水條件的呼聲依然很強烈。” 杭州市臨安區水利水電局農飲辦主任李昇霞說,2018年,臨安將完成70個工程建設,覆蓋15個村,“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早日喝上好水!”
和臨安一樣,全省各地正在大力實施城市管網延伸,按照能延則延、能擴則擴、進村到戶要求,保障城市管網延伸段生活用水水質、水量和水壓,構建城市供水縣域網;鄉鎮管網按照能并則并、以大帶小要求,盡可能形成規模化局域網;單村管網按照村莊規劃合理布局,結合“四好農村路”等統籌管線埋設;對于高山、海島等分散供水點,則結合下山脫貧等優先移民,近階段主要采取購置儲水罐、家用凈水器等措施,努力保障飲水安全。
如此勾勒的藍圖下,至2020年,全省新增改造主干管(水廠至村口)1.2萬公里以上,新增改造村內管網2.9萬公里以上,單村供水工程覆蓋全省人口規模控制在15%以下。
加強凈化檢測,確保飲水水質達標
“源頭”有了保障,但村民打開水龍頭時要想喝上安全好水,還有賴于水質安全的管控與處理。
提升水質達標率,關鍵在于加強水廠建設,規范凈化消毒。按照城鄉同質的要求,浙江正在編織一張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的“天羅地網”——一是水廠必須配齊凈化消毒設施設備,建設水質凈化處理設施,強化消毒設施設備的安裝、使用和運行管理。二是嚴格規范凈化、 消毒等制水環節操作流程, 保障凈化消毒設備正常運行。 三是嚴格水質檢測,鄉鎮水廠必須配備獨立的水質化驗室,每天開展水質自檢, 單村水廠要定期抽檢送檢。
在義烏上溪鎮白巖村供水站,你會經常看到義烏市自來水公司水質化驗員陳照慶正在進行水體采樣。據他介紹,這樣的樣本采集每周進行一次,采回去以后還要再做外觀、微生物等指標檢測。
白巖村位于義烏上溪鎮一處偏遠山區,這里常住村民有200余人。從前,地下水、山塘水、山澗水等是這里村民的主要水源,用當地村民的話說,就是“什么水夠喝就喝什么水”。這些水,都沒有經過嚴格處理,就被村民所飲用。
自從2018年裝配有全自動系統設備的供水站建起來之后,村民們的水質安全也有了保障。而在義烏大陳鎮龍門腳供水站里,余氯、濁度、PH值等水質指標實施24小時實時在線監測,為當地村民飲用水水質提供了可靠的長效保障。
從無處理,到有處理,從不定期抽檢,到定期抽檢,甚至實時監測,包括水廠、水站的設施提升,專業人員的進駐、操作,多措并舉,每一環節的完善與提升都為農民飲用水提供了更大的水質保障。全省各地水利部門都在為此全力投入,積極履責,著力加強水廠建設,強化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規范水質凈化消毒。不僅如此,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也為水質消毒、檢測和監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大幅度提升了水質安全保障水平。譬如,溫州市借助“互聯網+”,在永嘉、平陽、蒼南等地開展農村供水信息化安全管理平臺建設試點,在區域內的小型單村水廠水源地、水廠、末梢管網等地設置信息采集點,實時上傳水源、水量、水質信息至管理平臺,由區域管理中心專崗監控、專業處置,實現單村水廠遠程集中控制、統一管理,全力推進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工作,解決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