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屋鎮愚公村李浩攝 |
![]() |
濟源市蔬菜制種產業李浩攝 |
![]() |
地處山區的邵原鎮建起了勞保產業園和寧攝 |
![]() |
思禮鎮牛灣新村村民學習垃圾分類和寧攝
|
左手繁華都市,右手美麗鄉村,走進今天的濟源,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改革開放40年,也是濟源從二元結構到一體化發展,從以工促農到共同繁榮的過程。1987年,濟源就提出了城鄉一體發展經濟的目標,邁出了堅定的改革步伐。2005年濟源市被省政府確定為城鄉一體化試點市。2013年,濟源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圍規劃建設的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城鄉一體、全域發展已成為濟源最富特色的品牌,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城市鄉村共同描繪著一幅幅精彩畫卷。
貫通城鄉產業 農民家中致富
城鄉協調發展,產業是關鍵。缺乏產業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濟源抓住產業這個關鍵,引導城市企業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現代經濟要素向農村流動,促進工業與農業融合、企業與農民攜手,逐步縮小城鄉在產業發展水平上的差距。
王屋鎮桃花洞村貧困戶翟道貴今年發展了兩畝蔬菜制種,雖然今年春天氣溫低,收成受到影響,但翟道貴還能收入五六千元,比種糧食效益好多了,今年收入完全達到脫貧標準。
蔬菜制種如今已成為濟源農村的一項優勢產業,濟源依托蔬菜制種龍頭企業,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今年全市蔬菜制種面積達3.5萬畝,涉及180余個行政村,打造出一項群眾增收致富的成熟產業。
蔬菜制種折射著濟源在鄉村產業發展上的成就。
濟源近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實施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都市觀光農業和“互聯網+”等現代農業發展工程,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77.5%,形成以工業為主導,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預計達43%以上,防疫保險聯動“濟源模式”向全國推介。特色高效產業持續發展,全市高山蔬菜種植和富硒農產品生產面積分別達2萬余畝、1萬余畝,“蔬菜制種+高山蔬菜”模式畝均年收入達8500元以上。持續推進核桃種植、良種繁育示范與推廣、林下經濟發展等工作,全年林業產值預計達20億元。
農村三產融合更加深入。不斷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集群,新認定5家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累計達54家。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65億元,爭取上級項目資金9251萬元,“四臺一會”融資服務平臺提供支農貸款8150萬元,4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入選首批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打造了“農業+旅游”等8個“+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園區項目,新改建9處旅游驛站,成功舉辦首屆煙草暨油葵鄉村旅游文化節、首屆“陽光杯”休閑農業攝影大賽,大峪鎮王莊村、邵原鎮雙房村被評為AAA級鄉村旅游景區,印發濟源市休閑農業導游圖,王屋鎮被評為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坡頭鎮栗樹溝、王屋鎮柏木洼、下冶鎮韓彥被評為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
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全市370個益農信息社建成運營,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71家、交易總額5600余萬元,通過農信互聯濟源運營中心交易生豬6萬余頭、交易總額9050萬元。
夯實基礎設施
鄉村宜居宜業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夯實基礎。濟源多年來持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建設,一直是濟源的一張亮麗名片。
1996年年底,濟源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城鄉道路四通八達,路寬道闊,吸引全國多地市前來參觀考察。
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柏油路、水泥路將小山村與大世界連接,農民搭上發展的快車,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進入新世紀,濟源率先在全省實現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自來水,并摘取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近20項“國字號”桂冠,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自2012年以來,濟源著力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通過6年來的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不斷革新,目前已基本形成城鄉一體客運網絡。積極爭創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市,所有建制村通客車比例達到100%,物流網絡實現全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實現郵政信件的有效傳遞。人與物,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更加暢快、便捷。
持續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2%,農村飲水安全普及程度達95%以上,水環境承載和水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今年全面完成王屋山供水復線工程建設,解決了山區三鎮89個村5.1萬畝耕地的灌溉問題,實現王屋山區生活供水與農業灌溉供水管道分離,改善了山區三鎮6.6萬人的飲水條件,年新增總效益2200余萬元。
山區農民用上天然氣,在濟源并不是啥新鮮事。濟源推行了“氣化濟源”計劃,建成天然氣高壓長輸管線88公里,中低壓燃氣管線1500多公里,完成農村供氣7.5萬戶。
持續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完成4G無線信號覆蓋,所有鄉鎮行政村全部實現光纖寬帶覆蓋,農村4G無線網整體覆蓋率達98.5%以上。
農村人居環境近年也不斷得到改善。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五化”“五通”“五有”目標,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9.57%;率先在全省建立“村收集、鎮運輸、市處理”的垃圾處理長效機制,農村垃圾處理率達到85%;率先在全省全面啟動農村污水處理。思禮鎮、承留鎮建成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置中心,初步實現了可回收垃圾資源化利用。
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承留鎮衛佛安入選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大峪鎮寺郎腰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王屋鎮五里橋村入選全省“十佳”美麗鄉村。
提升公共服務
幸福指數攀升
錢袋子鼓起來的同時,農民也在期盼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優美的環境,共享現代文明生活。
濟源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拉近城鄉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等方面的距離,不斷提升農民群體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農民的幸福指數也在節節升高。
2002年率先在全省免除山區中小學生雜費和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書費;2005年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在全省實現了農村低保;2007年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城鄉醫保全覆蓋,率先在全省為85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敬老補貼;2008年又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城鄉養老保障全覆蓋。2009年,濟源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打破城鄉界限,按照一類和二類進行低保劃分。2011年,濟源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居民醫保一體化,農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同樣的醫療保險待遇,看病報銷一個標準。
這一個個“率先”,一件件實事,讓農民感受著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溫度。
這樣的溫度今年依舊在延續。
持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支持發展農村教育,完成年度“全面改薄”14項任務,實施公辦普通高中學生免學費工程,提高普通高中住宿費補助;加強學前普惠教育發展,新增幼兒學位2500余個,認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41所。
不斷上調社保標準,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上調至18元/月,60歲以上人員達到每人每月110元,70歲以上人員達到每人每月130元,全市預計有9.43萬余人受益。
完成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構建,實現了全市基層服務“網上辦”。通過開發網上辦事大廳、移動公眾APP、微信互動平臺,試點部署自助服務終端,實現群眾辦事“就近辦”。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濟源2017年常住人口為73.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4.6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1.05%。這一數據連續八年位居全省第二,同時意味著濟源市的城鎮人口數量已經超過農村人口數量。
唐代詩人盧仝曾寫道:“買得一片田,濟源花洞前。”述說著對濟源鄉野生活的向往。如今,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動下,這里的農村更加讓人向往,環境越來越美,日子越來越富,農村與城市二元鴻溝逐漸彌合。
2017年,濟源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順利獲批,濟源再次迎來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并開始積極探索全域產城融合、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徑。濟源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已進入提質上檔的“深耕”期。
城鄉同頻共振的故事,還在愚公故里精彩演繹。
這些,他們走在前
2002年
率先在全省免除山區中小學生雜費和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書費
2005年
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村低保
2007年
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醫保全覆蓋,率先在全省為85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敬老補貼
2008年
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養老保障全覆蓋
2009年
在全省率先出臺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低保劃分打破城鄉界限
2011年
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居民醫保一體化
文/本報記者 張海濤成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