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低矮瘦弱的防洪大堤,如今高大魁梧保安瀾;昔日溝壑縱橫的“江南沙漠”,今朝翠綠滿地花果飄香。一座座惠民水利工程,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逐步構建起一個集防洪排澇、蓄水灌溉、水資源開發等綜合效益的完整水利工程體系。改革開放40年來,江西省水利建設不僅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更完成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華麗蛻變。
固堤束水 惠澤萬民
“1982年贛江發大水,贛東大堤樟樹段最高水位達34.72米,超警戒水位2米多,那個夏天,我們經常通宵都不敢合眼……”回想起發生在30多年前的那場洪水,與堤防管理工作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江西省樟樹市水利局堤防局副局長李是胡,至今仍心有余悸。而現在,他和他的同事們,再也不用在汛期提心吊膽地度日了。
位于贛江下游東岸的贛東大堤,與撫河下游西岸的撫西大堤統稱贛撫大堤。作為省內第一長堤,每年汛期,它都是守衛當地百姓安危的重要“生命防線”。因年久失修,加之堤身全部由泥土壘筑而成,防水性能差,一旦遇水浸泡過久,極易發生險情。
為切實提高贛撫大堤的御洪能力,1984年起,江西省開始著手對其實施加固建設;1999年,進入全面系統化加固配套工程建設,并于2008年4月正式竣工驗收。從此,贛撫大堤的“安全系數”有了質的飛躍。
值得關注的是,該加固工程建設內容除對堤身進行加高培厚、混凝土護坡、堤基堤身防滲處理、建筑物改造加固等常規措施外,還因地制宜,引入了生態、人文等理念。
日前,記者在贛東大堤樟樹、新干段看到,綠油油的草皮平整密實地鋪設在大堤背水坡,一眼望不到頭,牛羊三五成群棲息其間,勾勒出一幅悠然寧靜的鄉村田園畫卷。
江西省河湖局堤防管理科負責人敖躍飛介紹,該草皮植被是一種名叫馬梗草的植物,根系發達,生命力極為頑強,不怕水沖、不怕水泡,對保持堤面水土有一定積極作用,且外表常年保持綠色,是用來做生態護坡的不二之選。
如果說鄉村堤段重在保護生態,那么大堤穿城區而過,則更講究與城市建設緊密相融,營造出人與水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
位于樟樹市區沿江南路上的江堤公園,為贛東大堤樟樹段加固后,擴建美化而成,如今這里已是當地最著名的地標性景點之一。
拾階登上堤頂憑欄遠眺,習習江風頓時拂面而來。順著敖躍飛手指方向,不遠處的大堤上,不少市民正悠然結伴同行,欣賞著腳下安瀾贛江的怡人秋色,一派人水相生的和諧景致。
敖躍飛告訴記者,堤防城區段與鄉村段的最大區別在于增加了防洪墻,一方面為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為與城市美化建設相融合。新建的江堤公園,不僅具備防洪減災效益,還配套有相關基礎設施,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時,也成為當地市民的最佳休閑圣地。
汛期已過,李是胡與同事們依舊堅持每天三個來回的巡堤工作,28.73公里贛東大堤樟樹段,堤上的一草一木他早已爛熟于心。不同的是,如今的他再也不用穿著笨重的防水套鞋巡堤了。
“以前堤上常年泥水橫流,到了汛期更是沒辦法下腳,現在堤身不僅防滲,還修整得很漂亮,穿著皮鞋巡堤也不怕。”李是胡高興地說。
今年65歲的程四根,家住新干縣大洋洲鎮程家村,從小在河堤邊長大的他,水患留下的痛苦記憶可謂刻骨銘心,談起現在的生活,爬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如今大堤變寬了,變高了,不用擔心莊稼被水淹,老俵們的日子自然越來越好了!”
贛撫大堤新干段鳥瞰
“江南沙漠” 綠色崛起
深秋時節,記者驅車來到贛南興國縣境內,站在塘背小流域龍口鎮都田村的山頭眺望,碗口粗的馬尾松將各個山頭覆蓋得嚴嚴實實,遠近的山嶺層層疊疊綠樹成蔭。難以想象,這里曾是另一番景象:紅土裸露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山丘崩崗隨處可見……
塘背小流域屬典型南方風化花崗巖流失區,加上諸多歷史人為因素,導致這里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山上無樹,地上無皮,河里無水,田中無肥,灶前無柴,家中無米”曾是它的真實寫照,被中外學者稱為“中國江南沙漠”。
談起當年,63歲的土生土長村民廖獲生回憶說:“過去地里基本種不活什么作物,即便成活,一場大雨下來就可能前功盡棄……”
嚴酷的生存環境和生態需要,激發了貧困中人們保護水土資源和水保意識的覺醒。1981年,塘背小流域被水利部列為部管試點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由長江水利委員會主導,省市縣協作,采取生態防護型模式,對山、水、田、林、路、能進行綜合治理。至此,傳承蘇區精神的興國人民,以塘背小流域治理為起點,打響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攻堅戰。
窮鄉僻壤中,竹節水平溝、反坡梯田、坎下溝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應運而生,并迅速在當地推廣開來……
“開挖竹節水平溝、反坡梯田、坎下溝等,邊坡上播草,溝兩旁種植油茶。這樣一來,可使60毫米以下的雨完全留在山上,滋養作物。” 興國縣水土保持局負責人鄭亮星說。
如今,水土流失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昔日的“沙漠”漸漸變為“綠洲”,當地生態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如何解決“錢”的問題,讓當地百姓富裕起來?興國縣從各地實際和群眾意愿出發,因地制宜,統一規劃,科學治理。發動群眾在流域內開渠修路,改灶建沼氣池,在土質較好的地段建經果林,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并采取農村合作流轉承包、政府外貼等方式,鼓勵項目區群眾種樹、種果、種草。
龍口鎮都田村種植大戶萬秀娟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家臍橙的銷路現在不用愁,每到成熟季節,很多游客都會專程過來采摘,有時還不夠賣……”萬秀娟與丈夫多年前承包這里的荒山,栽下80多畝梨、臍橙、桃、柚、楊梅等果樹,年收入相當可觀。
事實上,興國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保護文章,讓荒漠披上綠裝,又豈止是一個塘背小流域。30多年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江南沙漠”變成了茵茵綠洲,全縣植被覆蓋率由過去的28.8%上升到82%以上,森林覆蓋率達74.6%。
2013年2月,興國縣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成為江西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打造鄱陽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樣板區的精彩示范。
“保護山水林田湖草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離開都田,萬秀娟握著記者的手這樣說。
水網互通 共飲甘泉
“以前,家里飲用的是井水,堿性重,熱水瓶里總有一些白色沉淀物,水喝起來還有異味。”樂平市浯口鎮寨下村村民胡冬秀告訴記者,自從2013年村里通上了自來水,不但用起來方便,水還是甜的。
作為江西省內首個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區域,樂平的做法被稱為“樂平模式”,并得到水利部高度肯定,成為全國推廣的典范。
樂平市境內水資源非常豐富,長久以來,當地居民飲水多直接取自附近的樂安河及其支流。但受歷史等因素影響,樂安河水受到重金屬污染,地下水鈣鎂含量較高,水質較硬,導致全縣仍有近70萬農村人口飲用水得不到保證,水質性缺水嚴重,用水矛盾突出。
為解決這一民生難題,樂平于2005年至2008年間開始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一舉緩解了部分群眾的飲水難問題。但這些供水工程大多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管理運行不規范,水質合格率、供水保證率和及時率偏低,難以滿足群眾需求。
城區飲水也存在不少隱患,調查顯示,樂平市城區管網及設備設施老化嚴重,漏損率高達60%至70%,水壓偏低導致大部分區域三四樓無水可用,且常因水壓不穩及水管爆裂造成大面積停水。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成為城鄉居民的共同期盼。
2009年,樂平市從高標準規劃編制入手,確定了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自來水工程規劃、率先實現城鄉自來水全覆蓋”的目標,并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把全市劃分成6個供水分區,實現城鄉管網互相連通。同時,通過“一延二改三建”的具體方法,目前已建成水廠10座,供水服務區域覆蓋人口超過80萬。
走進浯口自來水廠,清一色徽派建筑風格,別出心裁。這家日供水能力達3000噸的水廠規模雖不算大,但廠內擁有完善的沉淀、過濾、消毒等水處理工藝和嚴格細致的管理,水量、水質和供水保證率有保障。據悉,該水廠水源取自幾十公里外的共產主義水庫,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一類標準,整個水廠覆蓋13個村,能滿足3萬余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要讓樂平90余萬城鄉居民都喝上優質自來水,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深思熟慮后的樂平市,決定靠政府加市場的“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項目資金,集中用于農村管網建設;另一方面與江西省水利投資集團合作,將原來樂平市自來水公司的特許經營權和全部資產整體移交,按工業地價劃撥80畝土地用于建設新水廠,實行城鄉統一建設和經營管理。同時,省水利投資集團也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負責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供水公司則將城市供水的盈利,用于補貼農村自來水運營,如此以城補鄉,實現工程的可持續運行。
“現在每噸水1.24元,初裝時水表加上材料費也只要300元。”浯口鎮寨下村村支書方利林表示,“這樣的價格讓我們農民完全能接受,現在一瓶礦泉水還要一塊多錢呢!”
但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城鄉供水一體化作為一項建設投入、運行管理及維護費用都十分巨大的民生工程,短期想要獲得回報很難。“這就是企業的戰略選擇。雖然目前不賺錢,但企業擁有了供水資源和市場,我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穩定可靠的收益。”省水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
樂平浯口水廠
贛鄱明珠 峽江“智”造
峽江,千里贛江極狹處,故因而得名。江西省內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水利建設項目——峽江水利樞紐工程,便坐落于此。有江西省“小三峽”美譽的峽江水利樞紐,不僅是贛江最重要的防洪屏障,還創新打造出國內水利行業內多項工程技術亮點,為我國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提供了生動“樣板”。
日前,記者一行走近這座備受矚目的工程,去探訪它“智”造背后的故事。
“抬田”工程:移民不離故土
吉水縣水田鄉孔巷村,峽江水利樞紐庫區移民新村。走進新村,一幢幢“青磚黛瓦馬頭墻,飛檐翹角坡屋頂”的廬陵風格小樓映入眼簾,顯得格外雅致。
不遠處的街道邊,84歲的胡明曲爹爹正悠閑踱步。搬遷之前,他們一家住在土坯房,每年一發大水,房子就被淹,種的莊稼常常顆粒無收,生活十分艱難。“現在移民不用遠離家鄉,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不說,田里也旱澇保收,真是做夢都想不到!”胡爹爹高興地說,堆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神情。
據悉,峽江水利樞紐創造性探索出移民就地安置新路徑,首次在庫區大規模實施“抬田”工程。
“所謂‘抬田’,就是將庫區處于淺淹沒區的耕地抬高至淹沒水位以上。”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管理局副局長陳九靈解釋,“具體做法是首先將所需抬田的耕地表土剝離30~50公分,然后經過基礎填方,使剩下的地面高層高于淹沒水位0.5~1.0米以上,在最上層覆蓋35公分左右的黏土層,最后再將剝離的耕作表土回填,并配套田間工程。這樣一來,不僅能保持土壤水肥,改善農田灌溉條件,還能實現農田穩產高產,確保當地百姓生活無恙。”
穿過村莊,眼前出現了一畝畝規整的綠油油水田,幾個村民正駕駛著收割機在田間勞作。水田鄉黨委書記李傭兵告訴記者:“現在,大部分農田都已流轉出去,老俵們年底不僅有分紅,平日去地里做做工還有額外工錢,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
胡祝生是土生土長的孔巷村人,因家中貧困,他早年外出務工,自從實施了“抬田”工程,家鄉的變化令他興奮不已。去年,他辭去工作回鄉創業,承包下幾百畝耕地種植無花果、葡萄、桑葚和蜜柚等經濟作物。他還聘請當地貧困戶到自己的果園務工,每月工資在1000~2000元不等,大大調動了貧困戶的勞動積極性。胡祝生因此也被評為吉水縣脫貧攻堅“帶頭人”。
在孔巷村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當地百姓對“抬田”工程普遍給予充分肯定。如今住樓房、種高標準田,“仿佛一夜之間,村里老俵們的生活向前進步了30年!”村民胡凱激動地說。
魚道設計:讓魚兒“回家”
登上壩頂,頓時眼際一片遼闊,兩岸青山夾著一江贛水,秋風拂面,使人滿心愉悅。
忽然間,江面傳來“嘩——嘩——”的聲音,“是魚,是魚!剛才越出水面了!”對于此景,大家表現得相當興奮,但一旁陪同而來的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總工劉祖斌卻顯得十分淡定:“說明這塊水域的生態保護得很不錯。”
劉祖斌告訴記者,早在峽江水利樞紐設計階段,他們便特地開辟了魚道,這樣做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將修建攔水大壩對魚類正常洄游產卵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使贛江里的生態保持平衡。
有試驗數據表明,每年魚類洄游季節,通過峽江樞紐魚道的魚類總量都在5萬尾以上,其中3萬余尾游向顯示上行,證明魚道設計對幫助贛江中魚類洄游產卵作用明顯。
贛江是鄱陽湖流域第一大江,數十種魚類在此繁衍棲息。每年4月至7月,大量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等洄游魚類溯流而上,到達峽江以上的贛江中上游段產卵。而此前,如何讓魚類順利洄游,一直是困擾水利工程設計業界的一道難題。
如今,峽江水利樞紐通過巧妙設計,將魚道中的水流速控制在每秒0.7米至1.2米,使之盡可能接近魚類洄游所需的自然水流速,為魚類打通“生命通道”,從而保持其正常生存繁衍,維護贛江良好水生態環境。
千里贛江生平湖。從“峽江之夢”到“夢之峽江”,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猶如贛江之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凝聚了幾代贛鄱兒女的智慧與汗水,并由此成為新時代江西勇于創新,綠色興贛,生態先行的最好體現。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