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瀝航民田園廣場
一場大雨,上周澆透了瓜瀝。但走在航民田園廣場的透水瀝青上,除了星星點點的水漬外,沒有一點積水。
航民田園廣場的透水瀝青,是我區建設海綿城市的重點項目之一。記者近日從區住建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區已完成21個海綿城市建設重點項目,共計建設了“海綿區域”6平方公里。
“建設海綿城市好處多,雨時能積水、旱時能擠水,從而‘鎖住’水分,讓城市更好地‘呼吸’。”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0年,全區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
雨天走路不再怕“踩水雷”
下雨天,很多人會碰到這樣的煩惱:走在大馬路上,一不小心踩進水洼里;有些地磚不牢,踩上去濺一身水,濕透襪子和鞋。
海綿城市建設,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些煩惱。比如科技城的支四路項目,進行了透水鋪裝,只要不是特別大的雨,雨水經過石材表面就可自然下滲,再也不用擔心踩到“水雷”了。
“透水鋪裝,通過采用大空隙結構層或排水滲透設施,使雨水能夠通過鋪裝結構就地入滲,從而達到雨水還原地下的目的。”區住建局上述負責人說,很多園林中的鵝卵石、碎石也屬于常見的透水鋪裝。
隨著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不斷鋪開,不少景區里的停車場也采用了海綿技術。比如位于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中的停車場,運用了下凹綠地、透水鋪裝、地形整理(順坡)、水生植物種植凈化水環境等多種海綿技術,下雨天也不會成為小水塘了。
這些海綿項目的建設,優先利用城市自然排水系統,充分發揮綠地、道路、水系對雨水的滲、滯、蓄、凈、用、排,加強了地表滲透性能,能有效緩解暴雨季節的內澇頑疾,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與滲透,維護城市良好生態功能。
海綿技術將運用在更多地方
蕭山全年雨水充沛,極易形成城市內澇。海綿城市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去年,蕭山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逐步生根發芽,成效隨之破土而出,昔日的“水泥城市”已漸漸蝶變成今朝的“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要大拆大建,而是與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大型項目引進與開發(如亞運村建設)等相結合,將海綿技術運用其中,發揮海綿效果。”區住建局負責人說。
接下來,我區將更廣泛地運用海綿技術。比如,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區住宅,可結合綠色建筑建設,推行綠色屋頂或屋頂花園,增加雨水滲透、凈化和收集利用設施;對小區非機動車道和地面停車場,可采用透水性鋪裝,增加雨水自然滲透空間;對已建成道路,可通過路緣石改造,增加植草溝等方式,將道路徑流引向綠地空間,以改善城市道路排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