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拉柱居住的賈家山村,是河曲縣海拔最高的地方,祖祖輩輩因水而困,因水而愁。2016年,深井聯村供水工程運行后,村民們告別了“水貴如油”的苦澀歷史。
“以往家里來了客人,寧給他吃一碗飯,也不舍得給他喝一碗水。遇上雨天,水里就混著泥沙,看著臟,喝著苦。”老賈感慨萬千。
飲水安全,實乃民生大事。作為一個水資源極度短缺的省份,農村飲水安全受到歷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從“飲水解困”到“飲水安全”,從“飲水安全全覆蓋”到“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我省農村飲水從“面的覆蓋”邁向了“質的提升”,廣大農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政府主導 攻堅克難
——讓農民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賈拉柱不認識馮培文,他們一個深居晉西北,一個身處晉南。但是兩人有個共同點,都曾為吃水問題發愁,也都為家里通上自來水而歡心不已。
馮培文是萬榮縣丁樊村人。“我們村原來吃水可難了,之前水窖里的水不干凈,總有一股泥腥味。現在,水龍頭一擰,嘩嘩直流,水量大、水質還好。”馮培文高興地說。
保障農村群眾飲水安全是解決脫貧攻堅“三保障”問題的重點任務,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考核指標。從2016年起,我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重點放在了58個貧困縣。
——在推進方式上,強化責任落實著手,嚴格實行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市縣黨委、政府扛起重擔,層層傳導壓力,切實強化責任制的剛性約束。省水利廳對全省農村貧困人口飲水狀況進行全面摸底,建立問題臺賬,按照“一村一策”原則,逐村制定解決方案。
——在行動目標上,到2020年,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5%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以上,水質達標率整體有較大提高,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省水利廳先后制定《山西省36個國定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飲水安全和水利技術幫扶工作方案》和《有脫貧任務縣農村飲水安全調查評估工作方案》,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飲水安全和水利技術幫扶工作。
——在財政投入上,通過財政支持、整合涉農資金、鼓勵農民投入等方式,破解資金短缺難題。2017年省級以上農村飲水安全資金70%以上用于貧困縣,2018年貧困縣省級以上資金比例達86%以上。各市縣結合實際,不斷加大各類資金整合力度,2018年市縣投資超過7億元。
統計顯示:2016年—2017年,全省共建設飲水安全工程5186處,改善了241.3萬農村群眾的飲水條件;今年全省計劃建設飲水工程4387處,目前已開工3985處,開工率90.83%。
河曲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人說這里豐水,有人說這里缺水。
說豐水,因為緊鄰黃河;說缺水,因為用水矛盾突出。在決戰貧困的路上,如何保障飲水安全成為一大“硬骨頭”。實踐中,河曲縣通過實施供水補貼,明確責任主體、強化人員培訓,實現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用水同價“三道保險”,徹底解決了農村群眾的后顧之憂。目前建成飲水工程151處,解決了11.99萬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水乃命脈,古今皆然。省水利廳廳長常書銘表示,農村飲水安全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省水利廳將會用最強的力量,攻克最難的堡壘,讓農民群眾從水利發展中得到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強化管護 注重長遠
——讓受益群眾能長期喝上安全水
位于晉北的陽高縣,由于丘陵地區水含氟高,部分村莊水質硬的原因,全縣1/3的人口喝不上安全水。喝上干凈、安全水,成為山區農民的一種奢望。
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攻堅戰打響后,圓了村民們用上自來水、喝上放心水的夢想。
“現在村里的水,喝起來甜,不像以前一樣發咸了。”在東小村尉大媽家里,她從暖壺里倒了一碗水遞給記者說,“你嘗嘗,這水喝起來不比城市里的自來水差,水費也不貴,平均每人每月不到2元錢。”
對尉大媽來說,能像城里人一樣用上便利的自來水,很是舒心。但她所不了解的是,和用水方便同時提高的還有用水安全。
縣水利局局長劉興明介紹,自從裝了除氟凈化水處理設備后,現在縣里入戶的自來水全部達到了飲用水標準。
通水,不是簡單的引水下山、接水入戶,必須思慮周遠,質效兼顧。在解決貧困地區農村安全飲水問題上,我省以管理制度改革為重點,不斷探索。
創新運管機制。針對工程規模較小、數量多、分布范圍廣的特點,出臺《山西省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理改革實施方案》,督促市縣進一步明確管護責任,落實維養資金,健全運管機制,從制度上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良性運行。
提升水質保障。2016年,省水利廳出臺《關于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工作的實施意見》,從檢測單位、檢測指標、檢測頻率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各縣(區)建立了完整的水質監測體系,根據檢測結果,制定解決措施和辦法,全力保障水質安全。2017年以來,年均集中培訓檢測人員400余人,年均檢測水樣近3萬份。
加強行政監管。堅持“專人包片、領導督辦”,強化農村飲水安全督導檢查考核機制,以督查促進整改,以考核倒逼加壓,確保各項工作真落地、見實效。2017年,重點對脫貧縣和深度貧困縣開展了聯合督察,對全省進行了考核評估。今年8月,對43個未脫貧縣開展農村飲水安全督導檢查。
圍繞解決管護難題,各地頻頻出招發力,從“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的管護格局逐漸清晰。
左權縣建立健全以管護責任人落實、水費收取、維修養護專項資金籌集為重點的管護機制,增強農村飲水工程管護主體自身“造血功能”,確保農村飲水工程良性運行和長久發揮效益;中陽縣出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縣財政投入148萬元,提供公益性崗位248個,實現飲水工程全部有專人負責管理,做到建得起、管得住、用得好。
因水而活 借水生財
——讓人水更和諧鄉村更靚麗
從“無水喝”到“有水喝”,從“有水喝”到“喝好水”,一處處飲水工程不斷在三晉大地上鋪開,因水而活、因水而變的故事不斷上演。
走進陽高縣上馬澗村一個農家小院,主人孫貴連正在自來水管前接水,聽到記者問水質,他說:“以前我們喝的都是高氟水,小孩一長乳牙,牙就開始發黃,村民們戲稱‘難以啟齒’。現在我們喝的是放心水。嘩嘩的自來水,就像甘泉一樣,滋潤著鄉親們,也去掉了大家的一塊心病!”
在隰縣龍泉鎮上留村,以往一遇干旱,都要到1公里之外去挑水、拉水,村民們吃盡了苦頭。
“有了自來水,我們不再去外面挑水,還用上了洗衣機和太陽能,生活方式都發生改變啦!”村民馬玉生說。
作為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隰縣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也不斷加碼。縣水利局局長王文濤說,自古以來,水只能往低處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讓居住在干涸旱塬上的百姓親眼見到了水往高處流的場景,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
甘甜的水,喝在嘴里,喜在心里。記者發現,飲水安全工程不僅為老百姓送來了健康,也讓不少農民借“水”生財。
被飲水難題困擾多年的交口縣石口鄉黃崖村,如今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去年9月供水時,小山村沸騰了!
從挑水中解放出來后,村民米繼旺種地之余打點零工,每年收入萬余元,家里還配上了熱水器。“以前老井在村外,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拉水,一趟需要半個多小時,費事又費力。通了自來水,等于省了一個勞動力!”
米繼旺告訴記者,自來水也讓村里搞養殖的人越來越多了,養殖戶再也不用為牛羊喝水而發愁了!
水興百業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結合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各地的鄉村振興建設也搞得有聲有色。有了水,農戶就把改廁、改灶、改路結合起來,很多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水的問題解決了,就抓住了擺脫貧困的牛鼻子!省水利廳供水排水處處長石生新表示,飲水安全工程建成后,解放了農村大量勞動力,促進了勞務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帶動了農民種養結構調整,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潺潺水聲,流淌著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甜甜福水,蕩漾著農民幸福快樂的笑聲,水聲笑聲相互交織,描繪出三晉兒女奔小康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