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 為鄉村振興“鋪路”
![]() |
溪頭鄉利光村路成網渠相連。 |
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首要條件。高坪區堅持民生至上的發展理念,把改善基礎設施,增進百姓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加大民生資金投入,全力保障十大民生工程、20件民生實事實施,筑牢鄉村振興的基石,著力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秀美山鄉,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致富路鋪到家門口
全區100%的村、90%以上的組修建了水泥路或柏油路
勝觀鎮周寺祠村,蜿蜒的村道公路連接著周邊村落。公路上,不時有滿載農用物資和農產品的貨車、摩托車穿梭而過,“嘀嘀”的喇叭聲響徹秀美的山村。
“公路修通了,我家獼猴桃園的規模擴大了一倍多,林下還種植了100畝西瓜和50畝花生,給我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村民周彤是獼猴桃種植大戶,通村公路建成后,他家的獼猴桃園由原來的150多畝發展到了現在的400畝。
10月11日,筆者踏訪高坪部分鄉村,隨處可見縱橫交錯的村道組道,直通村民家門口,連通產業園區。讓村民真切感受到交通的便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成為歷史。
高坪區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交通+旅游”“交通+扶貧產業”“交通+新村建設”等發展模式,該區聚焦農村出行難、發展難的實際,大力實施“交通扶貧”工程。近3年來,全區共投入41084萬元,新建村道668.8公里、組道和入戶路748公里、鄉村公路橋24座,打通農村斷頭路78.8公里,建成旅游公路75公里,便民路150公里。目前,全區100%的村、90%以上的組修通了水泥路或柏油路。
生產生活用水有保障
農村安全飲水達標率100%,村民普遍告別了“吃水靠挑”的生活狀況
鄢家鄉是高坪區有名的旱山鄉。近年來,該鄉緊緊依托國家水利項目,積極吸納社會資金,用于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有效破解了水利投入難題。
10月9日,筆者在鄢家鄉土巴寨村看到,一條條水渠像一根根血管,將山上的蓄水池和山下的田塊連在了一起。村民田文瓊正在澆灌地里的花椒樹。
“我們這個地方山高坡陡,過去一直靠天吃飯。如今村里建起了山平塘、蓄水池等,老百姓得到了實惠。”田文瓊說。
在擦耳鎮新拱橋村,整治一新或新建的蓄水池、山平塘有序布置。山腳下,田塊成型、水渠配套。這樣的場景,在全區隨處可見。
據悉,自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以后,高坪區大力開展田間地頭“毛細血管”暢通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工程、低洼地治理工程,在長樂、東觀、螺溪等鄉鎮新建中小河流堤防10.2公里,改造和維修渠系350.35公里,新建、維修山平塘、石河堰、蓄水池、提灌站及水庫等2000余處,實現了池渠配套,縱橫成網。同時,大力實施“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建設集中供水工程130處、分散供水工程1535處,農村安全飲水達標率100%,村民普遍告別了“吃水靠挑”的生活狀況。2019年有望全面實現一體化集中供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