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指部位加裝止回閥后,施小姐家的月用水量回落到20噸左右
東南網8月3日訊(本網記者 馮旭)夏季每月才用20多噸水,冬季竟用到三、四十噸?近日,家住福州倉山同善小區的施小姐在《直通屏山》留言稱,自家的自來水用量異常,而她關掉家中進水閥門和供水開關,發現水表仍然在轉動。
記者調查得知,是空氣進入管道造成了施小姐家的水表“亂跑”,而相關問題頻頻出現,根源于城市二次供水設施建設、管理中的權責不明。
沒用水沒漏水水表照轉
施小姐告訴記者,每年過年她家都要進行工程浩大的擦洗清掃、做飯宴客,這種情況下,今年1月和2月共用水32噸。而在平平常常的3、4月份,她家的用水總量卻達到了59噸。
“年過完了,用水量反而暴增?”施小姐產生了懷疑。她翻查水費存折,發現2016年每月的用水量都超過30噸,更高的記錄是在2015年9月和10月,兩個月共用水86噸。
為一探究竟,5月26日,施小姐關閉了家中水閥和所有供水開關,發現水表中央的黑色轉盤仍在轉動。向自來水公司反映后,前后有三批人員上門檢查,有的說她家管道漏水,有的讓她更換水表,有的則說是表前空氣進入造成水表空轉,建議自行安裝止回閥。為了證明管道沒漏水、爭論水表有問題該找誰校驗、確認止回閥裝在表前還是表后以及由誰來安裝,施小姐身心俱疲。直到她將問題反映到省長信箱,7月3日,自來水公司才為她安裝了止回閥。施小姐留意了水表數字,裝完止回閥27天,她的用水量僅為16噸。
除了用水量異常,施小姐還意外發現,自家水表的編號在水表上和近幾年的“水費備款通知單”上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版本。“自來水公司還說有遠程抄表,連表號都對應錯了,抄來的到底是誰家的用水量?”施小姐質疑。對此,自來水公司解釋,是“工作失誤”和“電腦系統問題”所致。
水表“亂跑”頻遭用戶投訴
事實上,因用水量異常引起的爭端時常見諸新聞媒體。
去年12月,成都商報報道《水表讀數超3萬水費近9萬元天價水費該誰買單?》在成都引起了軒然大波。產生天價水費的房子只有李女士一個人住,而按照2015年成都市人均用水量63.2立方米計算,這么多水足夠一個人用504年!自來水廠檢查判斷,是李女士家的自來水管在進家前漏水,而智能水表沒有聯網且沒電所致。
今年5月,上海嘉定電視臺也曝光了吳女士出國歸來遇到的怪事——空房子5個月用掉200余噸水。自來水公司排查發現,是別戶人家用水時產生的空氣被排進了吳女士家的管道,導致了水表自轉和高額水費。
此外,事發四川南充的《業主新房4年未住卻用200噸水鑒定機構:水表沒問題”》、事發哈爾濱的《“欠費將近4800元!這張“天價”水費通知單嚇壞哈爾濱居民!水表為啥一直轉啊轉?》等報道也相繼引起社會關注,樁樁怪事均指向小區管道問題,或是供水壓力造成空氣排進水管引起水表自轉。
身邊的例子也不勝枚舉。今年4月,廈門海滄天湖城小區水表自轉事件在廈門晚報曝光,水務集團解釋,主要是水壓波動過大造成水表自轉,還有的是毛坯房長期未入住,水管管道末端積氣導致水表自轉;2014年,海峽都市報報道了福州大儒世家朗園30多名業主的遭遇——水表莫名其妙“跑”起來,每戶每天多跑一噸水……
在福州市12345便民服務平臺搜索與“水表”有關的訴求件,僅2017年至今的投訴就達到1051份!其中,大量投訴件提及水表異常、自來水管漏水及一戶一表改造問題。
北京青年報發表評論稱:空房子用掉200余噸水的背后,曝光了一個吸金大漏洞。“自轉的水表是個問題產品,讓用戶不知不覺多繳水費,讓供水企業不聲不響不當得利。問題未被發現之前,可以說是工作疏忽,但如果明知‘在高層住戶家里常發生’,卻不提前采取安裝止回閥等措施,其實已與消費欺詐無異。”
福州施小姐也提出了同樣的質疑,而市自來水公司968903客服人員稱:該公司進行戶表改造時才會為用戶安裝止回閥。
城市二次供水呼吁“建管合一”
“水表空轉的問題比較多見,特別是未經戶表改造的舊小區和高層住戶。”福州市水務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林女士告訴東南網記者。
林女士介紹,城市供水管網只建設到小區外,經小區儲存、加壓再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家各戶,這就是二次供水。新小區的供水系統都是開發商建設、物業公司維護,經過驗收之后才會由自來水公司接收。由于用材原因,很多開發商建的管道質量不佳,水壓易使空氣進入水管令水表自轉。因此,自來水公司接收后會逐步進行戶表改造,也就是更新管網,使市民用水安全更有保障。
據介紹,當前建材市場二次供水材料良莠不齊,價格相差很大,20多萬元到100多萬元的都有。生產企業的管網雖有合格證,但是實際合格率低。而房地產開發商一般不會在二次供水設施上花太大成本,因此業主入住一段時間以后,小區管網常會出現滴、灑、漏等問題。
泉州市自來水公司一位技術部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他們常常接到市民用水投訴,但當地二次供水設施均由開發商建設,物業維護,自來水公司不是建設方和管理方,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南方都市報也曾在相關報道中指出,根據《物權法》,小區二次供水設施的產權屬于全體業主,供水部門卻要使用該設施供水。建設者不使用,使用者不建設,這種權責利的交錯帶來了二次供水設施的偷工減料、標準不一、供水中斷等現實問題。
各地都在探索解決方式,“建管合一”漸成業內共識。2006年,珠海在全國首開先例,由供水部門接手小區內二次供水設施的管理。近年來,福建省也在莆田、泉州等地陸續開展二次供水設施“建管合一”試點,并考慮將“建管合一”模式寫入立法。
建管合一,即新建城鎮住宅二次供水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均由供水單位負責。省人大及相關省直單位曾對此進行了立法調研,但在去年出臺的《福建省城鄉供水條例》中,“建管合一”模式終未列入條文。福建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解釋,考慮到供水設施由供水單位統一建設易產生壟斷和服務不到位等問題,立法時最終采用了兩種模式并存的“雙軌制”,即新建城鎮住宅供水設施可以由供水單位統一建設,也可由建設單位或產權人自行建設。“具體由誰建設,看地方如何規定。”該負責人表示。
看似兼容并蓄,但保持現狀的地方仍然面臨著老問題。“既要供水單位專管,又怕產生壟斷,患得患失當然難以管理!”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壟斷不是問題,關鍵是要形成第三方協調約束機制,切實提升二次供水設施建設、管理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