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李陸泗的工作變得異常忙碌,作為威立雅水務常州通用自來水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需要協調入冬前后管轄區域內的供水狀況。兩年前,供職于北京某水務咨詢公司的李正式跳槽進入全球最大的水務集團在中國的業務系統,在法國威立雅這艘快船上,李陸泗只是其在中國的9000名雇員之一。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威立雅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威立雅在中國市場的投資總額累計已經達到15億美元。“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華投資,到2013年使集團在中國的投資額增加到25億美元。”身兼威力雅董事局主席、CEO的亨利?普格里奧10月31日在北京如是說。
去年8月底,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一五”期間,中國的水務市場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
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中外水務巨頭的爭奪才剛剛開始。
巨頭搶灘
在中國,威立雅被認為是水務市場遵循WTO原則開放的市場典型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水務集團,威力雅已經將中國市場劃定為其未來全球最重要的幾個市場之一。
威立雅又稱“通用水務”,這一名稱與美國的通用電氣、通用汽車的寓意相似,意為致力于公共產業發展的公眾公司。1853年拿破侖三世下旨成立的這家公司,初期業務僅僅為農田灌溉和法國城鎮供水。150年后,其業務隨時代發展已從單一的供水專向城市污水處理、垃圾管理、交通等公共事業領域。
這個水務巨頭在2006年的全球營業收入達到1008億元人民幣,與其他產業不同,水務一旦進入營收期,其營業收入與利潤都能保持相對的穩定。在法國市場,威立雅服務的總人口數為2600萬,這使其在法國市場占據了45%的市場份額,而在中國市場,其服務的總人口數雖然已經接近法國,但其所有項目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卻僅為2%。
這讓威立雅的管理層感覺到了中國市場孕育的龐大增長空間。在中國市場,威力雅在中國的20個行政區參與了其中的水務業務,由于水務市場的公共事業特性,外資進入中國水務市場以公司形式參股的比例一般不超過50%,在威力雅參股的20個城市項目中,其共營的當地水務市場經營權基本都為30年。
這個商業模式的初期對于威立雅這樣的企業而言是純粹的投入期,以常州市場為例,威力雅與中信泰富合資以4.5億人民幣的代價收購了常州自來水公司49%的股權。“投入期大概是3年。”李陸泗說。
3年中,威立雅每年投入的水務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力等綜合成本為1.3億元,而其每年的營收為1.2億,年虧損1000萬元,在完成了3年基礎設施建設之后,其成本便只剩運營,由此得以止虧盈利。在其整體30年的運營過程中,剩余的27年,此公司的職能便是服務于當地的居民供水與污水處理。
水務投資如同種植果樹,培育完成,歷年收獲。在中國的21個項目中,威立雅最近的一次資本收購發生在今年1月19日。威立雅以17.1億元收購了蘭州供水集團45%的股權,雙方合資成立項目公司,項目公司將擁有蘭州市自來水30年的特許經營權。
除威立雅之外,法國蘇伊士、英國泰晤士水務、德國柏林水務公司等上百家世界水務巨頭也對中國水務市場傾注了同樣的熱情。
英國泰晤士水務早在1995年就以BOT(建設—經營—轉讓)方式投資7300萬美元進軍中國水務市場,并始終沒有停止在中國市場的擴張步伐;蘇伊士集團已和上海化工區簽下50年的水務服務合同,投資8657萬美元成立了上海化工區中法水務有限公司,處理所有用戶排放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德國最大水務公司柏林水務公司分別在南昌和天津投資3億元人民幣和1億美元用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市場空間巨大
外資水務巨頭紛紛涌入的直接原因無非中國水務增長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日本栗田工業株式會社研究員表示,雖然中國市場前景巨大,但短期內不可能實現盈利。
栗田的這一結論來自中國水務市場目前的現實狀況:水價偏低。在法國巴黎,城市供水價格折合人民幣為18元/立方米,就連水資源豐富的加拿大,城市供水價格也達到人民幣4元/立方米以上,而中國36個大中型城市的供水價格平均為1.67元/立方米。
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水價的上漲空間巨大,自來水作為稀缺資源的價值顯然還沒有得到完全體現。
目前,中國正處于水價上漲的過程之中。權威數據統計,我國36個大中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平均價格在2001年為1.06元/立方米(不含排水費),2006年1月為1.67元/立方米(不含排水費),上漲幅度為54%。具體來看,各地自來水價格上漲幅度不一,但增速仍然與經濟發展速度相差甚遠。從現實情況看,多數城市在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前后均調整了自來水價格,且調整幅度較大。
在國家廢除對外資承諾高額回報率有關條款后,中國水務行業普遍被認同的投資收益率在8%-10%之間。國家積極引入外資的原因在于,中國本土自來水輸送管網漏損率很高,經營管理成本偏高,國際水務巨頭可以依靠自己的先進技術、管理和經營模式,通過壓縮成本取得更高的投資回報。
此外,污水處理也將成為另一個巨大的增值空間。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導致的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水污染已經成為最核心的部分。已經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污廢水排放量達717億噸,由此可見中國水務市場空間巨大。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要求,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對運行超過50年及老城區嚴重漏損的供水管網改造工作;到2010年,全國城市供水普及率不低于95%;設市城市和縣城所在的建制鎮均應規劃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所有城市都要建立符合標準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設市城市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60%。
仇保興也曾公開表示,未來5年將是我國城市化發展最快的時候,要節水,加速水污染的處理,促進水的循環利用,這個階段將成為水務市場投資的高峰時期。
水務專家魯承虎認為,初步估計,2010、2030和2050 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將分別達到40%、50%和60%,相應的城市需水量將分別增加到約900億立方米、1200億立方米和1500億立方米左右。“中國水務市場在被稱為水世紀的21世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外資布局,遲早將有巨額回報。”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