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省一直是先行軍。
堅持生態立省,如何捧好綠水青山“金飯碗”,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福建“出著”的“先手棋”是:以水為核心要素,協調整合各方力量共同發力,在喚回綠水青山濃濃鄉愁的同時,努力把其中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
這著棋的“落子”之處,即是目前已在福建8個縣區啟動的綜合治水試驗。
以系統思維開啟綜合治水試驗
行走八閩,綠意盎然,看千巖競秀,碧水長流。多山、多水、多綠,“清新福建”的金字招牌早已蜚聲國內外。
金字招牌的背后,福建還有著更高的期許:清新卻不夠清澈,如果家門口小溪都能煥發生機、富有詩意、留住鄉愁,那就更好了。
水與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并列為“三大戰役”。2016年福建交出一份這樣的答卷:全省12條主要河流水質保持全優,Ⅰ~Ⅲ類水質占比96.5%。如此成績放眼全國,福建堪稱佼佼者;而立足省內,關注百姓需求,福建始終保持審慎的態度和高度的生態自覺。“對福建來說,空氣質量非常好,土壤污染防治的問題也不那么突出,相對而言,水的問題更加凸顯。”福建省河長辦主任、省水利廳廳長賴軍表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新時代水利改革發展已經邁入新的歷史階段。”賴軍認為,必須著眼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布局中看待治水,“這一階段水利事業要從保安全、保供給向保生態邁進,關鍵路徑是更加注重水的管理創新”。
如何實現水的管理創新?福建省水利廳黨組深刻認識到:治水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做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部治理,而要將水問題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內的其他部分一同考慮,運用整體論思想和系統論觀點謀劃開展水治理,從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大系統中探尋生態文明建設的解決路徑,達到生命共同體生態服務功能最大化,促進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場著眼于整體協調發展、定位于生態文明建設、基于系統論觀點的綜合治水行動開始謀劃。2017年5月,福建省水利廳印發《關于開展綜合治水試驗縣建設的實施意見》。至此,伴隨治水理念的嬗變,以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開展全域性以水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從思路謀劃到制度落地的關鍵一步。
構建整縣推進全域治水新格局
根據實施意見,試驗縣建設以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統籌有關部門和涉水項目資金,實現全縣域、全流域、全方位、全過程治理,力爭“一年有成果、兩年出成效、三年創典型”,基本實現“水系暢通、水體清潔、水質優良、水景美麗、供水保障、防洪安全、機制靈活、管養到位”的目標,打造全域治水樣板。
“從規劃立項、資金支持,到落實責任主體、推進機制設計,都基于政府牽頭、部門聯動,整縣推進、全域治理,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競爭立項、以獎代補四條基本原則。核心是將原來水利部門以及分散在各個部門的職能,通過當地黨委政府的綜合協調變成縣域性行動,這是綜合治水最主要的一個嘗試。”賴軍強調。
試驗能否開好頭,主要看縣區積極性高不高。積極性高不高,關鍵看政策。在項目上,試驗縣列入省市“十三五”水利規劃或專項規劃中的項目,優先安排實施;在資金上,除了優先安排規劃的項目資金外,每年統籌整合省級以上財政水利專項資金,傾斜安排綜合治水試驗縣。“通過‘多渠道引水,一個水龍頭放水’,發揮資金規模效應,集中力量辦大事,突破了以往‘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和‘撒胡椒面’的困局。”福建省水利廳副廳長游祖勇介紹。
政策支持,前景可期,試驗縣將“花落誰家”?福建省水利廳引入“正向激勵、競爭立項”的機制,對入圍試驗縣進行層層選拔。首先根據“六有”條件,即地方政府有干勁、綜合治水有需求、水利建設有基礎、改革創新有特色、河長管水有力度、資金投入有顯效,由市級水利局篩選1~2個預備試驗縣;然后由縣政府主要領導現場推介,省水利廳組建評估小組擇優審定。分批確定試驗縣后,一定三年,滾動實施。
據介紹,2017年福建省水利廳先后舉辦了兩次綜合治水試驗縣競爭立項評選活動,15個縣區前來“趕考”,縣長、區長們變身演說家,展示治水創新思路和改革舉措,力爭入選試驗縣。評估小組最終確定8個縣作為第一批和第二批綜合治水試驗縣。
目前首批4個綜合治水試驗縣治水已過一年,成績單如何?近期游祖勇帶領考評組,先后深入4個縣開展績效考評。“我們將根據此次績效考核情況,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支持試驗縣建設,激發基層改革創新積極性。”游祖勇說,綜合治水要整合各類涉水資金,發揮引導和撬動作用,帶動社會投入。
據統計,2017年首批4個試驗縣整合各類資金近32億元,實施綜合治水項目125個,目前已綜合治理河道長度507.7公里,占需治理河道總長度的33%,預計到2019年年底三年試驗期滿后,可治理河道長度1176公里,占需治理河道長度的76.8%。
試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治水新機制
談及當時決策開展試驗的初衷,賴軍一言以蔽之,就是通過縣域治水創新體制機制,把點的成功經驗推向面上,帶動福建水利現代化建設。
實施意見明確,綜合治水試驗縣的重點任務是在創建河長管河新格局、打造安全生態治理新樣板、搭建生態綜合執法新平臺、探索水資源資產化新路子、實踐水利多元化投融資新模式、創新建管并重新機制等六個方面取得突破,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治水經驗。
整治涉水違法行為,一直是各地最難啃的“硬骨頭”。但現在張梓添終于有了底氣,由他任局長的沙縣水利局,在省市縣三級政府的支持下,今年年初獲批增加了一個掛牌機構——沙縣生態綜合執法局。機構分“三步走”實現了治水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
第一步集中了礦山環境保護、涉水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等7個領域的73項行政處罰權;第二步依托森林公安隊伍為主要力量,從水利、國土等部門抽調人員,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局,依法獨立開展執法工作;第三步由省法制辦專門組織綜合執法考試,全體執法人員參加考試并取得綜合執法資格。
從“握指成拳”到“重拳出擊”,威懾力和專業性強強聯合,精準打擊,遏制了涉水違法行為。今年3月,《沙縣水利局(縣生態綜合執法局)開展相對集中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權權責清單》剛剛公布,一處歷時六年沒拆掉的非法洗砂點得以查處,而且是業主自行拆除。養殖圈、采砂圈里遞相傳授:“現在是公安辦案了。”據統計,目前接警數量逐月下降,3月接警22件,4月10件,5月僅4件。
對這一變化,張梓添頗有感觸:“過去行政執法人員少,手段少,難抓現行,即使抓到給予處罰,也常有抵賴的。現在公安出警快,全天24小時待命,辦案經驗和偵查方式也多,關鍵是群眾配合,再有專業人員加入,執法效果大大增強了。”
在沙縣縣長汪志紅看來,通過綜合治水試驗,可促使縣級流域河長在河長制工作中更好地發揮承上啟下、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得到福建省水利廳副廳長梅長河的認同:“一方面,推行河長制為縣級政府牽頭開展全域治水創造了基礎條件;另一方面,綜合治水試驗重點任務的第一條,也正是為了深化河長制,創建河長管河的新格局。”
除此之外,沙縣治水體制機制創新還在多點開花:將生態理念融入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的各個環節,通過生態護岸、灘地保護與修復、取締非法采砂等綜合舉措打造安全生態治理新樣板;通過明晰產權、實地測繪、摸底調查、公示登記,探索水利產權證抵押按揭貸款,將“活權”變“活錢”……
“今天的沙縣,聞名全國的不僅有‘沙縣小吃’,綜合治水‘沙縣模式’也打響了品牌。”三明市水利局局長章新華自豪地感嘆。
沙縣實踐是近些年來福建持之以恒開展治水機制體制深層次改革攻堅的縮影。以更高站位精準聚焦民生痛點,敢于且善于從制度層面下功夫,著眼治水體制機制的優化、協同、高效,推動水利事業由建設為主向建管并重轉變,成為新時代福建在治水領域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鮮明特征。
詮釋生態文明“水”擔當
帶著理念試,充滿激情干。綜合治水試驗開展僅一年多時間,一批創新治水模式在八閩大地不斷涌現。
荔城區創新融資渠道,啟動南洋水系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永春縣構建管護新體系,將河道專管員工資經費納入縣鄉兩級財政預算;建寧縣助力精準扶貧,將水電站項目與貧困村資產性收益掛鉤……
落地開花結果,好經驗帶來好成效:永春的溪流處處可見白鷺翻飛、水清魚躍;沙縣主要河湖Ⅰ~Ⅲ類水比例、行政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漳平部分月份境內七大主要支流水質都達Ⅱ類水;荔城轄區內黑臭水體全部消除……
如今,墩頭溪安全生態水系已然成為三明市生態新城濕地公園一處地標式休閑旅游區。仲夏暖陽,蛙鳴聲聲,走在溪邊木棧道上,山色青翠,潺潺清泉蜿蜒流淌,輕輕拍打著溪間石塊,鵝卵石岸坡邊,美人蕉身姿搖曳。自2017年7月墩頭溪安全生態水系建成以來,濕地公園已經吸引了市區和沙縣居民30多萬人次前來休閑游覽。
若不是看到棧道口大石塊上印刻的“墩頭溪生態安全水系”幾個字,很難想象眼前渾然一體的山林溪流是經過人工治理的。在保障防洪安全基礎上,治理以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杜絕大開大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地貌,恢復河流生態環境,讓流域重現生機。生態新城管委會副主任翁淑燕感嘆:“現在水利項目最受老百姓歡迎!”
在治水全過程“血液”中融入生態優先“基因”,順應自然,與自然相融,通過“有為”的過程達到“無為”的效果,可謂治水的最高境界。行走其間,讓人不禁感嘆,水系治理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不正近乎于“道”嗎?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生態新城濕地公園成為一塊極具競爭力的投資熱土。而坐擁生態新城核心區域的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成為福建全省十大新增長區域之一。2017年,沙縣舉行首屆虬商大會,實施“虬商回歸”工程,招商引資力度空前,簽約項目達269個、總投資350.89億元,三明生態新城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福建這塊生態文明試驗區中尤其生動而真切。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綠色是福建發展的底色。“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福建發展新路,為邁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征程提供了豐富啟示和案例。以水為魂,擔當生態文明建設重任,福建一域一水一盤棋的探索之路正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