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一個非常普通的日子,但對住在鳳陽城區的居民來說,卻很不平常,因為這一天縣城東西城區全長近10公里的800毫米球墨鑄鐵高速供水管道全線貫通。這意味著歷時四年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鳳陽城市自來水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全城最偏遠地方自來水也將達到30米水頭,城區居民徹底告別自來水供水不足、水壓不夠的用水窘境。
“以前水不夠用,我們經常半夜起來放水。”家住樓東社區竹竿園的蔣大媽說。在老城區,由于供水管道口徑小,供水設備陳舊,自來水供應嚴重不足。“戶外增壓泵,戶內自吸泵”成為每家每戶必備之物。
水是生命之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鳳陽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積極應對,2014年,把城市自來水供給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內容,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項目確定后,縣委、縣政府便超前謀劃,高位推進,補短板,提能力,強服務,以勇往直前的決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全力解決城區全域供水問題。
縣委書記徐廣友表示,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建立了“三項機制”,既保障了項目的有力推進,又實現了城區供水管網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建立生態用水和飲用水源一體化總體布局考慮機制。把“引淮入城”和“鳳陽山水入城來”,統籌考慮,有機融合,使我們城市的生態用水和飲用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對水資源整體平衡利用機制。二是建立污水和自來水一起治理的機制。通過自來水建設,帶動全縣主污水管網系統和農村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未來在水的運行和管理上,形成城鄉污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建設一體化考慮,以及市場化運作的新機制。三是建立城市自來水管網與城市路網建設一體化考慮的機制。原來路網建設從來不考慮自來水建設,現在進行雨水、污水、自來水一體化考慮。
四年來,鳳陽縣財政投入1.35億元,兌現了當初所有承諾。城市自來水改造工程創造了“引淮入城”、“鳳陽山水入城來”、“水源地生態補償”三個名詞,實現了“自來水原水供應、制水能力、管網水壓”三個“翻番”目標。
在原水供應管道方面,2015年完成了總長17.3公里長、直徑700毫米的球墨鑄鐵原水管道復線建設,雙管道供水保障能力大為提高,真正實現了鳳陽山水自流入城,同時節約了大量提水電能。
2016年,縣財政又投入近9千萬元,完成了供水公司二期廠區擴建和3.4公里的五里廟到凈水廠的復線工程。2017年,實施了多項管網改造工程,鋪設了直徑400毫米的主管道45公里,直徑200毫米以上的主管道60公里。
目前,原水供應能力從2.8萬噸提高到每日6.5萬噸,實現了第一個“翻番”目標。制水能力由每日3萬噸提高到6萬噸,可以保障60萬人飲用水,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自來水供給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實現了第二個“翻番”目標。自來水壓力從原來的0.15-0.22兆帕,提高到了0.30兆帕以上,自來水的水壓力翻了一番,實現了第三個“翻番”目標。為了確保水源地安全,縣里還通過財政調劑,調整殷澗鎮的發展目標,每年補償150萬元到200萬元,專門用于鳳陽山水庫的水源地保護。
“現在自來水供應充足,我家的自吸泵去年就停了,到現在一次沒用過。”家住老城區新雅花園五樓的王女士說,“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用上了暢通快捷、安全衛生的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