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思南縣立足資源分布不均、水利基礎薄弱、地形條件惡劣的實際,堅持互聯共享、權責分明、智能智慧,編織供水、管水、用水“三網”,著力解決全縣用水質量不達標、供需關系不平衡等難題。目前,全縣已實現6個鄉鎮水網互聯,日供水達2萬噸,20余萬農村居民用上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自來水。
一、分步建設“供水網”。堅持高質量、全覆蓋、聚資源,科學擬定規劃、編制項目,推動水網互聯互通、有序建設。一是一體規劃。全面盤點全縣水體資源、用水需求,結合實際編制4期水利扶貧工程,依托已建或即將建成的三星水庫、雙河口水庫、過水灣水庫、利民水庫、枹木寨水庫、林家溝水庫等骨干水源工程,及其他13個補給水源工程,規模化建設9座大型水處理廠,并將全縣劃分為6個供水區、26個供水點,著力構建起覆蓋城鄉、互聯互通的“骨干供水管網”。二是要素整合。用好用活農田水利、飲水安全、維修養護等中央和省級配套項目,采取PPP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實現資金大整合。通過水源互通,合理有效調配全域水資源,實現資源大整合。協同規劃水務、交通、住建、國土等部門涉及的路橋、市政、水利方面工程項目,有效降低工程建設成本,實現項目大整合。目前,水利項目整合資金14億元,供水源存量達1.2億立方,協同實施項目34個。三是有序推進。采取先行試點、分期實施方式,分四期有序推進全縣“供水網”建設工程。先期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利扶貧一期工程,在甕溪、文家店等6個鄉鎮建成局域水網試點。同時分別實施二期和三期工程,在青杠坡、楊家坳等13個鄉鎮和興隆、大壩場等11個鄉鎮建設局域水網。最后實施四期工程,推進全面供水升級和水務智能化,形成全域“供水網”。目前,已建成一期水網并試點運行,二期水網建設有序推進,三期水網建設及四期水網升級、智慧建設已完成項目審查。
二、嚴格建設“管水網”。堅持權責分明原則,充分發揮水網建設、運營、監管等各類主體的積極作用,著力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水網管理體系。一是實行庫長制。由黨委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庫長,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副總庫長,負責領導全縣庫長制工作,分別承擔總督導、總調度職責;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縣級聯系領導任一級庫長,所涉鄉鎮黨委主要負責人任二級庫長,所涉村黨支部負責人任三級庫長,各級庫長對水庫在本轄區內的管理保護負直接責任,組織領導相應水庫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對本級相關部門和下一級庫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導,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目前,設置一級庫長27名,二級庫長27名,三級庫長93名。另外,探索在各庫區就近優先吸納貧困群眾作“護庫員”,對庫區進行日常維護管理。二是明確管護責。劃定供水水源保護區,整合省級專項資金、縣級匹配資金、企業基金,設立“水源地環境治理基金”,同時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治理、小流域治理等項目,加強水源保護治理。將全縣劃分為6個供水區域,設28個供水站,每個供水區成立指揮中心和區域水務中心,每個供水站成立巡邏隊和服務搶修隊,并配備專業質量檢測員,實現縣城集鎮15分鐘、集鎮周邊30分鐘內出動搶修人員。目前,水源地環境治理基金達到500萬元,治理各類水源項目26個;開展巡邏3560次、出動搶修645次。三是放活經營權。政府建設水利工程、投入設施設備,對水處理廠取水進行總量控制、指標分配,實行豐增枯減、年度調整,牢牢把握資源資產主導權。以供水設施設備等固定資產為主要出資注冊成立2家供水企業,分別負責縣城區和村鎮供水服務,同時將前期社會資本或集體資本投資建設的小型水利工程以及輸送水設施設備一同收購并入“供水網”,通過企業化運作充分放活經營權。目前,下放年度取水指標2500萬立方,供水企業收購日產1000噸水處理廠1座,運營資產達到1.2億元。
三、科學建設“用水網”。以增強人民獲得感、提高群眾滿意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利用大數據、大智能,不斷提高用水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是智能化監測。每個供水區建立“智慧水務管理中心”,搭建安防管理服務平臺。在水源地、重要設施、管道節點等重點區域安裝監控、測試和感應設備,并將數據傳輸到管理中心,實現對供水質量、管道水壓、用戶數據實時監測控制,有效進行質量管理、隱患排查、資源調配。依托供水端互聯互通網絡,通過各區域供水中心智慧調配,調節用水端需求、分配有限資源。每個供水節點建設應急補水系統,預防缺水枯水、設備故障等隱患。建立供排水大數據系統,利用供水數據對水資源利用系數進行測算統計,推動節水節能、持續發展。目前,試運行水處理廠智能排查安全隱患46個,檢測設備問題17起、質量問題4起。二是差別化定價。實行城鄉水價調整聽證公開制度,采取階梯水價模式,對居民生活用水、商業經營用水、工廠生產用水等實行分類水價,18立方以內分別執行每立方3.2元、4.4元、5.6元的基礎價,超定額實行累計加價,促進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按水價不高于城區價格的75%,對農村居民用水價格實行優惠。堅持公共均衡,對同類用戶同類用途實行“同網同價”。目前,試點實行階梯水價鄉鎮6個,農村居民用水價格低于成本28%;用水量相比同期下降8%;在鄉村全面啟動水價調整工作,累計召開水價聽證會6次。三是智慧化服務。在入戶管口安裝智能水表,定時傳輸用戶用水量,變人工抄表為數據“跑路”。開通服務熱線,接聽用戶開戶申請、設施報修、信息咨詢、監督舉報等來電。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在集鎮設立管理中心服務窗口、自動終端繳費機,開通APP(多彩寶、微信、支付寶等)繳費通道,同時定時開展進村入寨集中服務。目前,“大水網”用戶達到8萬戶,集中供水率達到40%;供水服務熱線接聽來電1300余次,處理問題112起;進村入寨服務180余次,服務用戶21萬余人次;月線上繳費金額達6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