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被稱作“江北水城”,但據有關部門統計顯示,缺水量達4.2億立方米,缺水率17.05%,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181立方米,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水資源嚴重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加強城市節約用水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我市城市水資源短缺的根本舉措。2017年,市政府確定了2018年創建省級節水型城市、2020年達到國家級節水型城市標準的目標任務。在市城市管理局組織協調下,我市在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1
節水宣傳氛圍濃厚
5月13日至19日,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期間,市城市管理局在城區10多個小區、街道、醫院、企業等單位開展了節水宣傳活動。與以往單純播放錄音、發放宣傳頁、擺放展板不同,今年的宣傳活動還增加了讓市民自己講述節水小妙招的環節。家庭是節水主陣地,群眾的講述最有說服力,以身邊人的節水故事影響身邊人,讓今年的節水宣傳效果更好。
5月11日,市城市管理局組織北城街道北城小學部分學生參觀了新水河污水處理廠,培養學生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的理念和意識。每一個學生都代表一個家庭,通過“大手拉小手”,“節約水資源從我做起”的環保理念正在我市逐漸形成。
省級節水型城市對生活節水指標有具體的要求,如節水型居民小區覆蓋率要≥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每人每天不高于180升,用水單位和居民家庭節水器具普及率要達到100%,特種行業(洗浴、洗車等)用水計量收費率要達到100%等。對此,市城市管理局突出集中宣傳和長期宣傳,通過在小區、街道、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圍墻上粉刷標語、懸掛宣傳欄等,潛移默化地提高百姓的節水意識,為創建省級節水型城市營造了良好的宣傳氛圍。
2
節水型單位創建穩步推進
去年12月28日,市城市管理局聯合市經信委、市住建局召開了全市水平衡測試培訓會議。來自相關單位及市建成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用水量較大的醫院和學校等單位的負責人共80余人參加。會上培訓了水平衡測試的基本理論知識,詳細講解了測試涉及的專業術語、測試程序和用水檔案的建立等問題。會議明確了開展水平衡測試的具體時間,要求各單位成立相關組織,專人負責,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經組織協調,我市10家企業(單位)、20家物業公司開展創建工作。這些試點單位將深化節水管理,大力推廣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進和落實污水再生利用,為我市創建節水型城市摸索經驗。
創建節水型單位,節水統計是前提。市城市管理局積極與市統計局溝通協調,出臺了《聊城市城市節水統計報表制度》,并組織市城區內年用水量達到12000立方米,已納入計劃用水管理的公共用水或自建設施用水的單位填報節水統計報表,目前填報工作已基本完成。
3
節水法規和機構不斷完善
創建省級節水型城市,需要達到《城市節水評價標準》有關要求,市城市管理局對照標準,著眼建立長效機制,節水法規制度和節水機構不斷完善。
《聊城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草案)》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目前正進行修改完善。“辦法中首次明確了城市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優先利用地表水、嚴格限制地下水開采、鼓勵使用再生水,對地表水和地下水實行合理配置。”市城市管理局供節水排水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張衡說。
《聊城市城市節水專項規劃》(草案)目前已編制完成,并經省主管部門評審通過,下一步將報市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聊城市城市供水管理辦法》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為我市第一部關于城市供水管理的政府規章……
組建節水機構是開展節水具體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為此,市城市管理局重點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組織東昌府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等分別成立各自的創建節水型城市領導機構;二是組織市直相關部門,東昌府區、市屬開發區等牽頭部門明確分管領導和聯系人,制定本部門、單位的創建節水型城市工作方案;三是由市城市管理局牽頭,從有關單位抽調人員,組建市創建節水型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創建節水型城市的指揮、協調、調度和督導檢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