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季我努學社顧問,兼任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上海市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宋慶齡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中山學社、黨史學會、宗教學會、新四軍研究會、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等。著作有《中國近代社會史》、《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秘密社會與中國革命》等20余種。
孫中山
安居樂業,這是每一個國家當政者心知肚明的道理。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講到了住房問題,在他看來“ 舊中國之居室,殆無一為人類之安適及方便計者。““ 中國一切居室將于五十年內依近世安適方便新式改造,是予所能預言者”。孫中山根據自己長期在海外居住的生活體驗,認為在“ 在城市中所建屋……每家有四房間至六房間”。按照他設想的單獨建設的一家之居室最少要有 8 個房間。事實上孫中山的預言過于樂觀,就中國大陸而言,大規模的商品房建設只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步展開。商品房的設計強調了舒適性、私密性,成套性,不再是 72 家房客擁擠在一道,共用廚房、廁所,互相間可以隨意走動,哪家有個人來客往,有個來信來電(傳呼電話),眾鄰居知道得一清二楚。目前的商品房一般都有客廳、餐廳(有的是兩廳合一的)、廚房、衛生間及主臥,這樣就有 5 至 6 間了。如果加上次臥、次衛、書房、儲存室,那就有 10 間左右了。誠如孫中山所言最少要有 8 個房間的居室才能滿足三口之家核心家庭的日常居住需要。
民國住宅
與住房相關的配套問題一是自來水。孫中山說當時中國“ 除通商口岸之外,中國諸城市中無自來水,即通商口岸亦多不具此者。許多大城市所食水為河水,而污水皆流至河中,故中國大城市中所食水皆不合衛生。今須于一切大城市中設供給自來水之工場,以應急需。 ” 城市住房通自來水,不僅僅是方便居民生活的問題,實際上還涉及到對水污染的警覺與治理問題。
與住房相關的配套問題二是供電供熱。孫中山說“ 中國一切大城市供給燈光,設立制造機器發光工場”,要“ 設立電工場、煤氣工場、蒸氣工場,以供給暖熱。 ” 機器發光工廠就是發電廠,從節約成本考慮,孫中山認為以集中供熱為好。孫中山還論及廚用燃料問題,其實這也是與吃飯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既要吃飯,當然需要燒飯;既然要燒飯,當然需要廚用燃料。但 20 世紀 20年代的中國,“ 最貧鄉村之人,每費年工十分之一以采集柴薪。城市之人,買柴薪之費占其生活費十分之二。 ” 孫中山認為“ 柴薪問題,為國民最大耗費。今當使鄉村中以煤炭代木草,城市用煤氣或電力。 ” 從另一角度來說,孫中山的這一替代方案又有助于保護樹木,減少水土流失與空氣污染。
舊式電話
三是住宅電話問題。人是需要交往的,做生意,搞學問更是需要靈通的信息。因此孫中山提出, “ 無論城鄉各家,皆宜有電話。 ” 由于各種原因,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十分緩慢。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初,在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普通居民要裝一門家用電話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要交高達 4000 元的初裝費,別的城市更是可想而知了。當然今非昔比,目前全國上下手機空前普及,一人擁有兩只手機的也不在少數。以上均說明了孫中山設想的超前預見性。孫中山還提出,“ 欲用煤炭、 煤氣、電力等, 皆須有特別設備, 即由國際發展機關設制造煤氣、 電力火爐諸工場”,他認為包括電話機工廠均“ 當于中國設立,以使其價甚廉”,使中國百姓買得起,用得上,而不是只有少數人才能享用,這也是他“ 天下為公”“ 博愛” 思想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