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天津市長戴相龍在發言中介紹了天津水資源利用和節水工作的經驗和做法。天津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節水工作,圍繞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目標,通過政府推動、市場配置、科技節水,努力做好全市節水工作,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作為我國缺水嚴重的城市之一,天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引灤入津和引黃濟津外調水源,基本滿足了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據了解,目前本市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85%,萬元產值取水量降至24立方米,節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55%,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城市日供水量從1999年的220萬立方米降至了151.7萬立方米。
天津市一直堅持用規劃統籌節水工作,制定了建設節水型社會規劃,并逐步建立起科學用水指標、水資源管理、科技支撐和政策法規體系。堅持節水管理與產業結構調整同步實施,優化配置全市水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升級。2004年,節水型工業產值已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1%,用水量卻僅占40%;農業總產值比2003年增長5.3%,用水量卻沒有增加。天津市堅持依靠政策法規規范節水工作,將節水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廣泛開展節水宣傳教育,促進了全社會科學用水、文明用水和節約用水。
在節水工作中,天津市注重運用市場手段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建立用戶定額指標體系,明確全市總用水量和各地區、各行業用水指標;頒布居民生活、工業和農業用水3個地方標準共404項定額。發揮水價的經濟杠桿作用,6次調整自來水價格,特種行業水價提高到每噸18元,對超計劃用水實行累進加價收費。通過差價管理,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了最大的效益。并積極運用市場手段,嘗試對節約下來的用水指標進行有償轉讓。
天津市把科技進步貫穿于節水工作全過程。“十五”期間,投入工業節水專項資金2.1億元,取得節水科技成果200多項,完成膜生物反應堆等一批國家級節水科技示范工程。加大科技成果推廣力度,2001年后新建生活小區節水器具普及率為100%。2004年,工業冷卻循環水濃縮倍率由2.0提高到3.5,直接利用海水量14億噸,海水淡化能力達到500萬噸,600多萬平方米住宅實現中水入戶,約6000萬噸再生水用于生態環境。農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60%以上,年節水能力達到7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