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資源危機、噪音污染、交通擁堵等多種問題也跟著出現。如何智慧的管理城市,更好的保護環境和促進也變得極其重要。
智慧城市第一次的出現是基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隨后就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2012年,我國就已經開始了智慧城市的試點工作。2014年時政府正式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設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實質是建立萬物互聯的關系,形成大數據管理系統,通過感知城市進而促進城市的智慧化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其中,最基礎的侍酒師傳感器的應用。
而感知城市的狀況就是通過傳感器來實現的。這里我們可以借鑒巴塞羅那建設者的經驗,這位設計者曾經描述過城市運用傳感器的場景:路邊紅綠燈上的小黑盒子,可以給附近盲人手中的接收器發送信號,并引發接收器震動以便提醒其已臨近路口;在景點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停車傳感器系統,指引大客車停放;草地里埋著濕度傳感器,能夠感知地面的濕度,以確定何時應當給草地澆水;智能的垃圾箱上面的傳感器能夠檢測垃圾箱是否已滿。通過傳感器,讓城市的一切都變得更加智能。
對傳感器的需求也推動著傳感器的不斷向前發展。從剛開始的結構型傳感器到固體傳感器再到如今的智能傳感器,傳感器一直都在發展,滿足城市建設的需要。近日,上海新型城域物聯網建設靜安區啟動大會暨“大數據與城市管理項目”合作伙伴大會召開,計劃在2018年底首批部署近50萬個傳感器,面向交通、健康醫療、健康食安、環保、城市公共設施5大領域和15個場景向N個領域百個場景的覆蓋,形成具有規模性的城市管理數據自動化采集能力。
上海作為權威機構評選出的一線城市,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而此次傳感器的部署不僅會推動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設,同時也發揮著智慧城市建設的巨大號召力,為其他城市的智慧建設提供經驗。
傳感器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容忽視。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智慧城市的建設勢在必行,而作為重要基礎的傳感器,也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