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與政府最終沒能就供水特許經營權達成一致協議以及未來盈利機制無法確定是重組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時隔一年,武漢控股將水務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平臺的計劃宣布告吹。
4月11日,武漢控股發布公告稱,由于目前水務集團無法與政府方面達成一致,完成供水特許經營簽署及供水盈利機制建立等工作,因此此前欲注入的水務資產的盈利能力無法滿足上市公司的要求。經交易各方協商,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同時,武漢控股于4月12日起復牌。
事實上,武漢控股繼成功注入母公司水務集團的污水處理資產后,于2016年3月發布水務資產重組方案,擬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水務集團持有的自來水公司100%股權、工程公司100%股權、漢水科技100%股權、陽邏公司89.56%股權、長供公司71.91%股權;建發公司持有的陽邏公司10.44%股權及其所屬的供水管網相關資產;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車都公司持有的軍山自來水公司100%股權。上述資產合計作價44.04億元,同時,武漢控股擬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3.64億元作為配套資金使用。
一波三折的重組
“從投資邏輯上來說,武漢控股將水務資產并入上市公司,既能消除同業競爭,也能實現整體上市,與污水處理業務形成協同效應。”一券商人士告訴記者,這本就是一樁順理成章的重組業務,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卻并不順利。
2016年10月20日,武漢控股又對上述重組方案進行了調整,增發方案大幅縮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作價由44億減少為38.7億元,增發價格由8.85元調整為9.58元。募集配套資金由23.6億減少為21.2億元,增發價格由8.85元調整為10.28元,增發方案規模由67.7億元下調為59.9億元,發行總股份數量由7.5億股下調為4.96億股。
彼時,武漢控股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原重組方案中“補充自來水公司流動資金”項目涉及給標的資產補充流動資金,不符合證監會“募集配套資金不能用于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的規定。
而在新的重組方案下,原交易對手車都公司不再參與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并取消了原募投項目中支付給車都公司現金對價13000.00萬元的部分;同時,白鶴嘴水廠改造工程也不再納入配套募集資金使用范圍。
在為了滿足證監會重組要求而更改了重組預案后,武漢水務歷經半年后,最終還是宣布終止此次已經耗時一年的重組。
而在更改預案到放棄重組之間,武漢水務方面曾多次公開表示,正著力推動該次重組涉及的供水特許經營、盈利機制建立、資產權證辦理等相關工作。公司就市自來水有限公司供水特許經營權的授予及特許經營協議具體條款的擬訂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協商,希望通過合理的價格保障機制來確保標的資產收益水平,但最終“由于供水特許經營中盈利機制建立涉及部門較多,牽涉面廣,協調量大,目前無法達成一致”。
這一點也在上述公告中得到印證。“由于無法保證簽署供水特許經營并建立供水盈利機制,此次重組標的資產的盈利能力無法滿足上市公司的要求,基于謹慎性原則和對交易各方及投資者負責的態度,水務集團于2017年3月30日函告公司,擬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
終止重組疑云
不難發現,與政府最終沒能就供水特許經營權達成一致協議以及未來盈利機制無法確定是重組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對此,上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在當前的政策背景下,地方PPP項目加速落地是大勢所趨,此次重組是符合大的政策和發展方向的。但是在水務這一塊,水價改革,是明顯滯后于項目的市場化和資產證券化的推進的,這可能是導致此次重組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供水行業內,一般采用的經營模式包括自主投資運營和特許經營兩種,目前更多的供水企業更傾向于通過特許經營模式保障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因為通過簽署特許經營協議,以合同協議形式建立并規范供水價格調整和水價補助等機制,有利于提高供水企業的盈利水平,增強持續盈利能力。”
也就是說,一旦取得了特許經營權,就為未來的收益提供了保障,是供水企業需要竭力爭取的重要特權。
而此次武漢控股欲收購的標的中,僅自來水公司取得了特許經營權,陽邏公司、長供公司目前尚未取得特許經營權,盡管武漢控股方面一直嘗試與政府溝通,特許經營權內容復雜、授予程序時間較長、涉及政府部門較多等因素無疑為此次收購標的盈利性增加了不確定性。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在當下來講,水價仍處于低位,中國水價調整困難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制約中國供水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
“特許經營權的獲得,只是整個運營模式的基礎,想要彌補虧損,乃至實現盈利,與政府部門協商水價調整事宜和水價補助機制才是重中之重。”上述券商人士進一步解釋稱,水價調整涉及到的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所以政府在這一塊極為謹慎。而采取對供水公司進行補貼的方式,又將耗費大量政府財政預算。
在這兩大難題的夾攻之下,政府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水價進行干預,也進一步影響了水務資產的實際盈利能力。公開資料顯示,并購主體部分自來水公司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前9個月的凈利潤均為負數,分別為-10281萬元、-11027萬元、-15541萬元。“在盈利無法保障的情況下,考慮到證監會現在對上市公司的嚴格監管,此次重組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事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次武漢控股重組的失敗它背后反映的是無論大小的供水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武漢控股想突破困局,除了自身體制、運營機制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各地方持續推進國務院所頒布的關于水價改革的指導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在水資源配置、水需求調節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水企業的盈利問題,使得整個水務系統在國家的控制下更健康的發展。”上述券商人士總結道。
時隔一年,武漢控股將水務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平臺的計劃宣布告吹。
4月11日,武漢控股發布公告稱,由于目前水務集團無法與政府方面達成一致,完成供水特許經營簽署及供水盈利機制建立等工作,因此此前欲注入的水務資產的盈利能力無法滿足上市公司的要求。經交易各方協商,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同時,武漢控股于4月12日起復牌。
事實上,武漢控股繼成功注入母公司水務集團的污水處理資產后,于2016年3月發布水務資產重組方案,擬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水務集團持有的自來水公司100%股權、工程公司100%股權、漢水科技100%股權、陽邏公司89.56%股權、長供公司71.91%股權;建發公司持有的陽邏公司10.44%股權及其所屬的供水管網相關資產;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車都公司持有的軍山自來水公司100%股權。上述資產合計作價44.04億元,同時,武漢控股擬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3.64億元作為配套資金使用。
一波三折的重組
“從投資邏輯上來說,武漢控股將水務資產并入上市公司,既能消除同業競爭,也能實現整體上市,與污水處理業務形成協同效應。”一券商人士告訴記者,這本就是一樁順理成章的重組業務,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卻并不順利。
2016年10月20日,武漢控股又對上述重組方案進行了調整,增發方案大幅縮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作價由44億減少為38.7億元,增發價格由8.85元調整為9.58元。募集配套資金由23.6億減少為21.2億元,增發價格由8.85元調整為10.28元,增發方案規模由67.7億元下調為59.9億元,發行總股份數量由7.5億股下調為4.96億股。
彼時,武漢控股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原重組方案中“補充自來水公司流動資金”項目涉及給標的資產補充流動資金,不符合證監會“募集配套資金不能用于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的規定。
而在新的重組方案下,原交易對手車都公司不再參與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并取消了原募投項目中支付給車都公司現金對價13000.00萬元的部分;同時,白鶴嘴水廠改造工程也不再納入配套募集資金使用范圍。
在為了滿足證監會重組要求而更改了重組預案后,武漢水務歷經半年后,最終還是宣布終止此次已經耗時一年的重組。
而在更改預案到放棄重組之間,武漢水務方面曾多次公開表示,正著力推動該次重組涉及的供水特許經營、盈利機制建立、資產權證辦理等相關工作。公司就市自來水有限公司供水特許經營權的授予及特許經營協議具體條款的擬訂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協商,希望通過合理的價格保障機制來確保標的資產收益水平,但最終“由于供水特許經營中盈利機制建立涉及部門較多,牽涉面廣,協調量大,目前無法達成一致”。
這一點也在上述公告中得到印證。“由于無法保證簽署供水特許經營并建立供水盈利機制,此次重組標的資產的盈利能力無法滿足上市公司的要求,基于謹慎性原則和對交易各方及投資者負責的態度,水務集團于2017年3月30日函告公司,擬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
終止重組疑云
不難發現,與政府最終沒能就供水特許經營權達成一致協議以及未來盈利機制無法確定是重組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
對此,上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在當前的政策背景下,地方PPP項目加速落地是大勢所趨,此次重組是符合大的政策和發展方向的。但是在水務這一塊,水價改革,是明顯滯后于項目的市場化和資產證券化的推進的,這可能是導致此次重組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供水行業內,一般采用的經營模式包括自主投資運營和特許經營兩種,目前更多的供水企業更傾向于通過特許經營模式保障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因為通過簽署特許經營協議,以合同協議形式建立并規范供水價格調整和水價補助等機制,有利于提高供水企業的盈利水平,增強持續盈利能力。”
也就是說,一旦取得了特許經營權,就為未來的收益提供了保障,是供水企業需要竭力爭取的重要特權。
而此次武漢控股欲收購的標的中,僅自來水公司取得了特許經營權,陽邏公司、長供公司目前尚未取得特許經營權,盡管武漢控股方面一直嘗試與政府溝通,特許經營權內容復雜、授予程序時間較長、涉及政府部門較多等因素無疑為此次收購標的盈利性增加了不確定性。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在當下來講,水價仍處于低位,中國水價調整困難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制約中國供水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
“特許經營權的獲得,只是整個運營模式的基礎,想要彌補虧損,乃至實現盈利,與政府部門協商水價調整事宜和水價補助機制才是重中之重。”上述券商人士進一步解釋稱,水價調整涉及到的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所以政府在這一塊極為謹慎。而采取對供水公司進行補貼的方式,又將耗費大量政府財政預算。
在這兩大難題的夾攻之下,政府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水價進行干預,也進一步影響了水務資產的實際盈利能力。公開資料顯示,并購主體部分自來水公司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前9個月的凈利潤均為負數,分別為-10281萬元、-11027萬元、-15541萬元。“在盈利無法保障的情況下,考慮到證監會現在對上市公司的嚴格監管,此次重組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事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次武漢控股重組的失敗它背后反映的是無論大小的供水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武漢控股想突破困局,除了自身體制、運營機制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各地方持續推進國務院所頒布的關于水價改革的指導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在水資源配置、水需求調節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水企業的盈利問題,使得整個水務系統在國家的控制下更健康的發展。”上述券商人士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