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是保證糧食生產的基礎。2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向社會發布,提出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4次聚焦“三農”。關注三農,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今天的《新觀察》。
黃玉祥是洛陽金種子農業專業服務合作社理事長,從事糧食生產已有數十年的時間,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于他來說,是充滿挑戰和考驗的一年。小麥、水稻成熟、收割季都遇到連續陰雨天氣,造成減產減收。
洛陽金種子農業專業服務合作社理事長 黃玉祥 2016年小麥種出來沒人收,有的合作社小麥賣到5角6角,面臨著多種多虧。2017年,如果還是多種多虧,今后下去田誰來種,這是一個大問題。
和黃玉祥一樣的農戶有很多。農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產業,一旦遇到惡劣的天氣,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會有所下降。收不到好糧,賣不出好價錢,農戶的錢袋子鼓不起來,種田的積極性也有降低。傳統農業受挫,林果、蔬菜、家禽類生產和銷售同樣不容樂觀。2016年,受到持續陰雨的影響,夏季上市的水蜜桃價格從平均7元一個跌到了平均2元一個;平均4.5元500克的葡萄只能賣到3元;蔬菜、豬肉、家禽類價格也都處于下跌狀態。
數據顯示,2016年,全區小麥種植面積8.57萬畝,水稻種植面積9.23萬畝,受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小麥單產300.1公斤/畝,同比減少7.49%,水稻單產626公斤,將比去年減少24公斤左右。果品生產方面,果品種植面積6萬畝,因6、7月的持續強降雨,造成東南部林果板塊受淹減產,全年果品產量5.3萬噸,產值3.92億元,分別較去年減少20%和15%。
新發布的一號文件,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那么,農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怎樣才能推進呢?
推進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核心就是回歸市場。以小麥、水稻為例,這次的中央一號文件,就對糧食的收儲制度進行了調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就是說,改變不合理的農業供給結構,更好滿足需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市場力量引領結構調整。
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提出了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等重大政策舉措。
35歲的呂偉斌是我區嘉澤鎮的一位年輕農民。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和姨夫在鋼架大棚里商討今年的發展思路:在主攻高桿月季的基礎上,嘗試和附近的江南花都產業園合作,引進盆栽、多肉等暢銷作物,擴大經營品種。呂偉斌底氣這么足的原因是他手握“50萬元的啟動資金”。
2014年,呂偉斌開始接觸高桿月季的栽培和銷售工作。2015年12月,呂偉斌通過自家386平方的農房抵押到了全國首筆50萬元的貸款,流轉了嘉澤14畝土地做起高桿月季生意。從本地引入品種月季種苗,“人工嫁接”成高桿月季銷售。3公斤的月季180元,4公斤的250元,5公分形狀好的上千,這樣的價錢去年銷售達到300多萬元。去年底,他再次進行了轉貸。
嘉澤偉斌苗圃負責人 呂偉斌:這個政策非常好,首先不需要人抵押擔保,直接拿我們的農房抵押。轉貸手續方便,對我們剛發展的剛創業的人來說,比較方便。
近年來,我區以國家改革試驗區改革工作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創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積極幫助經營主體解決融資難問題。2016年,全年共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36筆,貸款總金額2700余萬元。采用“農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模式開展入股經營試點,確立保底分配加二次分紅的利益分配模式。洛陽湯墅村將合作社所有的603.41畝土地,以260萬元總價作價入股湯墅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嘉澤鎮躍進村采用將農地股份合作社的146畝存量土地,以每畝1.68萬元作價入股西太湖鮮花專業合作社。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調順產業體系。“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大宗農產品要突出“優質專用”,其他農產品突出“特色優勢”。“調好生產方式”是突出“綠”字,就是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就是要培育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常州家綠園藝林果有限公司從2013年開始投身“智慧農業”。走進家綠,你會發現,偌大的玻璃溫室里見不到幾個工人,可這里的各種植株,同一批次的高度、大小、長勢卻沒有太大區別。和工業領域興起的“機器換人”一樣,這是公司投資1.6億元,使用的全自動機器人種植系統。
常州家綠林果園藝有限公司負責人 計小良:原來一個人一天只能種200-300棵,現在有了這系統 一天能2-3萬棵,而且每一盆的間距達到標準化、自動化。在中央一號文件的基礎上,我們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除了機器人,“家綠”還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玻璃智能溫室里栽培的紅掌、玫瑰、鳳梨等作物全自動管控。光照、溫度、灌溉……這些在電腦里,輸入相應代碼,都能得到智能化控制。
“家綠”的機器人在忙碌,我區農村生態工作也沒閑著。近期,我區制定下發了《貫徹“263”專項行動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痛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以“零容忍”的態度開展化工、印染、電鍍等行業的違法排污行為的綜合執法,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取得環境改善的顯著成效。
新春伊始,區農業部門就聯合環保等部門對各鎮、街道范圍內剩余的畜禽養殖場開始基本數據調查,為2017年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打下基礎。
區農業局生態科科長 王建清:2017年,根據中央一號文件提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根據省委省政府263工作方案,其中一項畜禽污染治理,關停一批改造一批,讓畜禽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規?;笄蒺B殖場整治率達到90%,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98%。
結合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我區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有動作。今年,我區將進一步以農產品終端消費需求為導向,實現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全程無縫對接。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更重要的是要讓農民的錢袋子真正的鼓起來。
莊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是一項長期需要堅持和推進的工作。全區上下將進一步調優產品結構,進一步調好生產關系,進一步調順產業體系。同時,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實現市場、要素和主體的三大激活,推進我區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真正讓農業增效,農村更美,農民增收。 來源:武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