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高標準農田
交通不便捷、產業無亮點、缺少勞動力……市中區凌家鎮柳家嘴村——這個離內江城區30多公里的偏遠山村有304戶915人,而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46戶125人。
通過興修水利,發展生產,2016年,柳家嘴村成功退出了貧困村……
缺少勞動力:
村民望水興嘆
以前,一說起柳家嘴村的發展,村主任肖長生就“頭疼”。柳家嘴村和其他貧困村一樣,一直以來都是以種植水稻、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同時,村民們習慣在房前屋后種一些柑橘,但種得十分分散,沒有集中形成產業。
“按理說,部分村民的日子不應該過得這么窮。”肖長生告訴記者,柳家嘴村雖然被烏龍河緊緊圍繞,但由于缺少勞動力,河里的水根本不能輸送到地里。
柳家嘴村屬于典型的丘陵地貌,有山有坳。肖長生說:“我們村以前也有石頭水渠,但由于山高路遠,水還沒到地里就已經流失了。”因此,多年來,村民們就一直過著望水興嘆的日子。
興修水利設施:
貧困村成了“香餑餑”
水源,成了制約柳家嘴村發展的關鍵因素。
從2014年開始,該村就把興修水利設施放在了各項工作的首位。
“通過實施小農水、現代農業等項目,我們村先后共投入了570多萬元修建各種水利設施。其中,2015年~2016年,投入力度可謂空前。”柳家嘴村“第一書記”廖學軍介紹,目前,該村已經修建蓄水池23口、山坪塘12口、囤水田39塊,安裝PE管道近5000米,輻射全村用水。
水利興則產業興。自從解決了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本來無人問津的柳家嘴村,一下成了“香餑餑”。
2016年3月,在經過幾個月的多地考察后,來自資中的張昌寧將自己的生態柑橘農場落戶在了柳家嘴村。而讓他下定決心落戶的主要因素就是該村的水利設施比較完善。180畝的農場將全部采用滴灌方式灌溉。而柳家嘴村則將這些水利設施作為集體資產進行投入,每年可獲得1.2萬元收益。目前,張昌寧已經與村民簽訂了13年的合約。
良好的水利條件,這讓不少村民也看在眼里。村民黃正奎多年來一直在外打工,在看到家鄉的轉變后,也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2016年9月,他承包了該村170畝土地來發展柑橘和獼猴桃產業。
水利助力脫貧:
汩汩清泉潤人心
近日,在柳家嘴村1組,不少村民正在田里勞作,運河沙、挑水泥、砌磚塊……大家忙個不停,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據肖長生介紹,村里正在修建高標準農田,這100多畝的農田已被一個業主相中,用來發展魚類養殖產業。
“我們村共有田土600余畝,目前已經流轉了近500畝。”廖學軍告訴記者,2016年,柳家嘴村已經成功退出貧困村,今后的發展目標就是——通過這些水利設施形成的集體資產帶動全村致富。
近日,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水利扶貧作為我市扶貧工作的重點內容,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而柳家嘴村僅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2016年,我市緊抓產水配套工作不放松,分別在116個貧困村落實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小型農田水利維修養護等農田水利項目建設資金9622.2萬元,實現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519萬立方米,新增和恢復灌面1.97萬畝,全力配套產業發展,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與此同時,我市還積極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大力推進自來水管網入戶、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建設,繼續開展農村水井水質監測不合格水井整治。2016年,全市在貧困鄉村投入資金942.16萬元,建設集中供水工程14處,分散供水工程910處,全面解決了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來源:內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