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兩年來,供水范圍和供水量日漸擴大。圖為淅川陶岔渠首樞紐工程。記者 鄧放 攝
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兩周年的日子,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和省南水北調辦獲悉,工程累計向北方供水約60億立方米,其中向我省供水逾22億立方米,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
中線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使得沿線受水區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新鄉、保定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截至12月12日,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入渠水量62.5億立方米,供水量59.8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4700萬人。
其中累計向我省供水22.05億立方米,規劃中的供水市縣全部通水,包括11個省轄市及省直管縣(市)鄧州市、滑縣。
北京市屬于資源性缺水的特大城市,目前丹江水占北京城區日供水量近七成,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極大提升了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
供水有保障了,水質怎么樣?一個細節很能說明問題。今年8月鄧州市因故暫停供丹江水,改為備用水源,群眾立刻發現了口感差異,紛紛打電話到自來水公司詢問。
中線工程水源區及沿線地區采取強有力的治污環保措施,通水以來水質穩定。特別是丹江口水庫,水質一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
根據我省制定的方案,到2020年將減少開采地下水2.7億立方米。目前,全省已供水的44座水廠中23座水源由地下水置換為丹江水,地下水水位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剩余21座由地表水切換為丹江水,置換出的地表水用于工農業生產、生態建設,發揮了顯著效益。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