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分散經營和生產模式,使得市場競爭參與者對信息的依賴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大數據技術和數據應用的支持讓農業數據得到規模化、多樣化、實現高效率運用,將助力智慧農業的發展。
目前大數據在農業中應用最普遍的領域之一是精準農業或智慧農業(農林牧漁業)。通過對氣候、土壤、水、空氣質量、作物成長、魚禽畜的生長,甚至是設備和勞動力的成本及可用性方面的實時數據收集,預測分析之后用來做出更科學、更精準的決策。大數據時代智慧農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建立全國范圍內否認農業大數據平臺。利用最新的計算機數據挖掘技術、互聯網、多媒體和云計算服務模式,以農業智能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云平臺”+“智能終端”為主要載體,各方有機結合,貫通省-市-縣(區)-鄉(鎮)-村-戶的信息渠道。
農業大數據平臺,在建立主要糧食作物苗情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的同時,還可以跟進數據獲取、數據資源管理、數據存儲、數據挖掘、數據計算、數據可視化等。該平臺不僅能夠調控農業生產,還可以記錄分析農業種養過程、流通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并通過分析數據,制定一系列調控和管理措施促進農業高效有序發展,從而解決農業生產信息、消費信息的不對稱問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二、依托農業大數據為農業生產的整個流程提供服務與信息支持。在產前,可根據農業歷史需求進行預測,指導科學生產;產中,大數據應用進行動態監控,實現病蟲害預警,通過智能養殖提升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產后,大數據可以提供價格行情信息及市場趨勢預測、產品溯源等,助力實現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化、農民服務信息化。
三、建立農業數據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機制。整合農業數據資源,統一農業大數據標準,率先開放農業部門的自有數據,引導協調農業相關部門開放數據,積極引入各方面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工作中,開發農業大數據產品,服務農業生產。
加快農業大數據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動力。”智慧農業”已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詞。 來源:數據科技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