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城鎮供水2020年發展規劃》明確,我省縣城供水總投資100億元,而當前每年縣城供水投資不足3億元。由于大部分市縣均沒有能力配套資金,各縣只能依托中央和省級投資,實際建設和規劃相差甚遠。面對如此窘境,如何破解這一資金困擾?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漢陰、韓城等地,對縣城供水管網建設采訪時發現PPP下的水務市場化讓我省縣城供水邁向“高鐵時代”。
用手機
可查用水量繳水費
“以前住在老小區,1棟樓用一塊水表,每次交水費時要平攤,然后由樓長挨家挨戶收,經常出現矛盾,現在新小區里家家都裝上了智能水表,隨時可以看到用水量,而且微信支付水費,方便多了。”家住漢陰縣城關供銷社小區的張彬彬對智慧水務帶來的便利深有感觸。
省水務集團漢陰縣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守文表示,今年計劃對街道沿線2339戶用戶進行戶表改造。“這在以前不可能實現,缺錢是最大的障礙,這次改造計劃投資360.85萬元,多年的老問題迎刃而解。”
在韓城市城市供水綜合營業廳里,不斷有居民拿出手機掃描設在柜臺上繳費二維碼。
今年全省已完成富縣、漢陰、合陽、太白、洋縣、南鄭、合陽、子長、山陽、宜君、商南11縣戶表改造試點工作的前期調研、方案及預算編制,合計6223戶。其中富縣、南鄭、漢陰、洋縣、子長5縣已進入戶表改造實施階段,合計4133戶。
每年3億
難解縣城供水之渴
省水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瑜說,隨著城鎮化的加速,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全省84個縣城中有77個缺水,其中14個縣城嚴重缺水,還有34個縣城無備用水源。一遇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用水將陷入困境。84個縣城供水單位有63個虧損,負債超5億元,維系自身經營困難。
“還不僅僅是缺水的問題,陜西縣城供水管網大多建于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甚至六七十年代,供水管網生銹老化且不符合現今的標準,小區二次供水的水箱臟亂差,水廠凈化處理后流出來的水質再好,等到從群眾家里的水龍頭流出來,水質已經或多或少打了折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市縣沒有錢,省里每年3億元的資金平均下去等于‘撒胡椒面’,對解決超期服役的供水設施來說是杯水車薪。”王瑜說。
長期以來,陜西各縣居民供水設施均由房產開發商自行建設,實行總表供水模式。總表前端供水管網隸屬供水企業,總表后端隸屬小區物業或居民樓業主。產權不明晰,責任與義務不確定,分攤管網維修巨額費用,分攤管網滲漏及計量誤差水費,矛盾不斷,經濟糾紛層出不窮。同時,在總表管理模式下,居民與物業公司形成二次供水關系,供水企業服務無法直接服務居民,相關物業單位缺乏專業管理人才技術,居民供水服務難以保障。
1000億元授信資金做后盾
要統籌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錢從哪里來?在PPP模式下,陜西水務與地方政府聯姻,參與供水項目建設與運營,將水源工程、管網、供水設施設備及涉水企業從政府職能中分離出來,由陜西水務通過市場手段,在各接管縣推行戶表改造,推廣物聯網表、智能水表,逐步解決二次供水問題,15家銀行向省水務集團授信近1000億元,為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支持陜西水務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今年前10個月,三大板塊六項業務全面推進,累計融資14.66億元,新開工和在建項目98個,下達投資11.15億元,收入近6億元,發展形勢良好。
王瑜表示,陜西水務市場將三步走,第一步,今年年底前,以供水、水源、生態、漁業、水電、融資等業務發展,創新體制機制,為群眾提供優質放心水;第二步,2017年以科技為引領,用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的理念實現多元化發展;第三步,2018年,將打造陜西品牌,走出陜西、走出全國、走向世界。